枪支和子弹,在每个有过军旅经历的人心中,都有一种难以释怀的情愫。许多时候,那些泛蓝的钢铁枪身、弹丸呼啸而过的尖厉声音和空气中好闻的火药气息,已经成为他们灵魂和身体的一部分,时常在远离营盘的某个深夜突然响起,久久不能消退。
“叭、叭!……”
这富有动感和力量的声音,就是南京军区文艺创作室主任葛红国和军旅作家赵启杰新近推出的长篇小说《老枪把子》的开头。铿锵激昂、起承转合的节奏,就如同一首歌曲的副歌部分,时低时高,似断犹连,反复纡回,贯穿于整部作品之中。
小说主要讲述了一群复转军人回到地方的打拼故事。离开熟悉的军营生活的他们,有的放弃稳定的公职、勇敢闯进波诡云谲的商海,有的当了国家公务员、却因不懂得奉迎而四处碰壁,有的与黑社会斗智斗勇、初试身手,有的深陷个人感情的漩涡、一度迷失,有的尝试着用握惯枪杆的手掌握起了笔杆并小有成绩……这些铁血汉子,既激情迸发、愈挫愈勇,又心思缜密、不乏柔情,故事进展既痛快淋漓,又曲折纠结,深刻提示了他们处在人生转折期中的独特心理和顽强性格。社会和兵营之同与不同,人生和人性之百味杂陈,一时亦尽在其间。
据统计,中国每年大约有几十万计的军人转业和退伍,特别是服役时间较长的干部、士官这一群体,他们把大部分青春时光留在军营之后,面临人生的再一次选择,在社会转型期的大背景下生存状况究竟如何,他们的事业和感情又会遇到哪些强烈的矛盾冲突,在近年来的文学作品中却鲜有人涉及,不能说不是一个遗憾。因此,当《老枪把子》作为当下中国“第一部关于复转军人的职场小说”,甫一出版,就广受各方好评,并迅速成为几家电视剧制作中心争相关注的作品,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著名文学评论家朱向前称它,“采用了独特而有意味的形式,成功塑造了一群复转军人的鲜活形象……对当代军旅文学作出了新的拓展与丰富”。著名军旅作家朱苏进则认为它,出色地做到了“不仅具有军事文学的价值,更具有人类奋发精神与发展意义的价值”。这些评价,应该说都是比较客观和中肯的。
是军人,就要像一颗上了膛的子弹那样,随时准备英勇无畏地冲锋。对于一颗渴望战斗的子弹,飞翔的快乐无穷无尽。其实就飞翔本身而言,不仅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胜利或者叫结果,这是全体军人共同的理想与宿命。从华灯初上到夜半阑珊,整整二十八万字的长篇,几乎一口气读完。徐徐掩卷之际,仍觉意犹未尽。那熟悉的“叭、叭、叭”的枪声,仿佛又在我耳边延绵不绝响了起来……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变的只是一茬茬的兵来兵走,不变的却是永远的军旅情怀。我所有脱下军装的战友兄弟,当你们告别火热的军营,坚定地踏上人生的第二个战场,就怀揣着不熄的激情与无畏的勇气,朝着那美好而未知的前方尽情地飞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