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最新消息 | 书史足自悦:薛冰
(2025-03-18 11:27)
6007919
编者按
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长卷中,江苏文学无疑是其中最为华彩的篇章之一。一代代江苏作家辛勤耕耘,留下了无数名篇佳作,为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2017年以来,taptap下载的游戏着手收集、整理江苏老一代作家的资料和创作成果,留存老作家的影像资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项目。这项工作,既是为了给江苏文学留下一份宝贵的历史资料,也是一次文学精神和文学传统的回溯之旅。在此,我们开设“点点最新消息”栏目,陆续推出忆明珠、范伯群、海笑、杨苡、梅汝恺等江苏老一辈作家的采访视频,共同回忆老作家们走过的文学历程。
本期视频播出的是著名作家薛冰先生。
薛冰,原江苏省作协专业作家、南京市作协原副主席,现任江苏省地方志学会常务理事、南京市地方志学会副会长。文学创作一级,著有长篇小说《城》《盛世华年》,书话集《旧书笔谭》《版本杂谈》《古稀集》,文化随笔集《家住六朝烟水间》《书生行止》《饥不择食》《漂泊在故乡》《拈花意》,专著《南京城市史》《格致南京》《读南京》等五十余部。
1948年,薛冰出生在浙江绍兴,大约两岁时跟随家人来到了南京。1967年从金陵中学高中毕业,次年赴苏北农村插队,1975年调回南京钢铁厂,从此和这座历史名城密不可分。
1980年,薛冰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调入江苏省作协创作联络部工作,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92年任《雨花》杂志编辑,1996年调江苏省委宣传部筹办《东方文化周刊》,历任编辑部主任、副总编辑,2000年起任江苏省作协《江苏省志·文学志》副主编。 薛冰似乎有很多身份,他是著名作家,年至七旬依然笔耕不辍;他是著名藏书家,家中藏书两万多册;他又是城市文化的保护者,有“南京城历史活名片”的美称。 多年来,薛冰曾无数次搬家,下关、建邺、鼓楼、玄武、白下、秦淮……南京的城北、城南、城中,他都居住过。行走与停留的间隙,他从南京的历史和习俗中汲取了无数养料,一次次加深了与这座城市的羁绊。 上世纪九十年代,南京的城市改造,让大规模的历史街区被拆掉,一座座古老建筑被夷平。在高楼大厦的拔起中,薛冰不断奔走呼吁,希望能让城市在成长的同时,保留有文化价值的古迹。“我们可能是见过南京古城风貌的最后一代人。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后代留下一些东西。” 2008年,薛冰历时两年多创作的《南京城市史》面世,将南京每一处的历史变迁、来龙去脉都清晰记载。2014年起,薛冰又根据南京一些新的考古发掘,对此书进行大量修改,其中历史文化部分增加了5万字。揭秘南京的历史,是为了它的未来,修订版的《南京城市史》更加准确,更加普及,进一步还原了南京的本色。 这本前后近十年完成的《南京城市史》,成为中国第一部单个城市的通史。 在《南京城市史》的创作过程中,学习大于写作,每一次的校正,薛冰都要查阅大量资料。 而他的“个人图书馆”,就在他家中的书房里——5个巨大的书架,里面塞满了书,共20000余册。他却始终觉得,自己不算是一名藏书家,因为他的书都是用来读的。 对于书的渴望,薛冰从未停止过。中学时,他与学校图书管理员关系良好,每年暑假,都有机会借着“修补图书”这样的活动进入学校图书馆的核心区域,借阅平常难得一见的国外经典。1975年他调回南京当工人,拿到第一个月的工资22元,就跑到新华书店,买了一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撰写小说以后,许多书又以资料的身份被薛冰购入家中。 多年来,薛冰坚持着高强度的阅读写作,每年至少能写两本书,且创作方向宽泛。除了小说以外,每写一本,就得看几百本书。写《拈花意》之前,先看几百本关于花艺的书;写一本关于古钱币的书,背后则是1000多种钱币文化的研究书籍;更难的是历史类,不仅要看一些古书,甚至有时候一个观点得从几十本书里找佐证。 每一本书,都像薛冰的老朋友一样,他能记得它们的内容、渊源,以及与自己的故事。有时半夜醒来,觉得哪本书摆放的位置不妥,就要下床去调整。只有一类书是没办法被专门摆放的——那是五六千册有关南京的藏书,它们散居于书架各处,却聚居在薛冰的心里。 同样,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地方的云,但在薛冰心中,只有一个恰到好处的故乡,就是南京。在南京生活的几十年里,他几乎走遍了南京的名胜古迹和大街小巷,而守护南京的城市史,也早已成为他心中的一份责任和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