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光晴好,艳阳高照。在南京鼓楼岗侧地铁边上听大家评说包松林的《筑梦路上:无锡地铁纪实》,感慨莫名。
地铁历史并不悠久,它脱胎于铁路,首见于伦敦,而纽约地铁居然是民间个人悄然而为,用鼓风机掘地而进,成就佳话。一德籍学者柯丽莎曾著有《铁路与中国转型》,以点带面,细说铁路交通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至要关联。亚洲最早的地铁,出现在一衣带水的日本,时在1927年。中国地铁,无心插柳,通车在1969年的文革初中期。自此之后,1984年,津门有了地铁,当时的市长是李瑞环。沪上地铁,出现在1993年,晚在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令人讶异。江苏地铁,首见江苏南京,也才在20年前的2005年。无锡地铁,在江苏并非率先,有何独特之处?能有多少故事?何以用85万字来加以书写?
《筑梦路上:无锡地铁发展纪实》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全。写工程,写民生工程,并不新奇。杜鹏程的《夜走灵官峡》,写当年的三线建设。刘宾雁的《在桥梁工地上》,别具只眼,多属侧翼剪影,旁敲侧击。《筑梦路上》书写一座江南城市的地铁建设,看似局部一隅,也很难写出新意吧?但他迎难而上,不惮繁难,对这一重大工程进行全景式呈现,全过程追踪,从工程立项到工程设计、测量、开工、运营,大致是近二十年的时间跨度。他采访多人,据说有180人之多,他查阅大量资料,大量的数据,反复的比较,线路的选择,地铁运营,工程的难度,一线操作者的辛劳,从无锡城区到江阴、宜兴,基本做到纤毫不爽,无一遗漏。说这是一部无锡地铁的全息档案、忠实记录、详细备忘录,并非夸张。
《筑梦路上》这一文本另一特点是它的实。诚如该书副标题所言纪实,实在内容的扎实朴实,更在于写作者态度的诚恳务实。最近有人在说“修辞以立其诚”,多人沉默以对,顾左右而言他。诚恳就是有一说一,舍弃浮语虚词,摈弃言不及义,不要空话连篇。也有人说,所谓报告文学,“文学”太多,报告太少。为何会出现这一畸形现象?报告需要踏实功夫,需要贴地而行,需要奔走泥泞,需要餐风露宿,需要甄别分析,这不是向壁虚构天马行空,这不是心游万仞上天入地。所谓“文学”太多,实际上,也不是“文学”的多寡,而是“水分”的多少,臆测的多少,自说自话自我陶醉的多少,无文学无关,只不过假文学之名,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而已,文学是点缀,是遮羞布,是大箩筐,是被随意拿捏的娇羞不再、风尘满面、人尽可夫的妓女而已。作者记录这一民生工程、重大项目,实实在在,和盘托出。这其中,既有决策层的运筹帷幄,也有各个方面的务实操作,还有寻求批准立项的北上说项,恪守报告文学的基本原则,都是真名实姓,都是货真价实,都是具体可感,都是有根有据,没有虚构,也无微虚构,几无凌空蹈虚,实实在在,璞玉浑金。
《筑梦路上》还有一大特点是它的文。质而无文,行之不远。文是人文,是文气,是文化,是内核。工程展开、运筹,进行报告纪实,自然是题中应有之义。但,作为一种文本,它毕竟不是工程日志,不是工作纪要,不是工程总结报告。面对这样很硬的题材,如何化硬为软,如何增加可读性,进入到审美层面,并不仅仅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涂脂抹粉,驴粪蛋上抹层霜,而是要有可读性,要有趣味,要成为一种轻灵活泛的文本。作者为此而动了不少脑筋,下足了功夫。说路,说交通,说桥,说水,更有诗词歌赋,信手拈来,居于章节之首尾,令人在全的浓密、实的坚固中,感受到一种轻松、清凉、青枝绿叶。看似写一地铁,实则是地方文化史、人文发展史、人类交通史,诸多地方文化元素,为我所用,六经注我。不仅仅局限在无锡地铁,而是放眼全球,梳理地铁文化,激荡五洲地铁,考察详尽,持之有故。
地铁是交通工具,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是一种密闭空间的轨道交通,是迄今还在发展的经济、文化载体。地铁出现,自然是因为铁路,出现时间在1863年,英伦伦敦。亚洲出现地铁,属于一衣带水的日本。有人说是1915年,有人说是1927年。中国有地铁,时在1969年。江苏出现地铁,首先在南京,迄今二十载。但,如此全面纪实呈现地铁发展史,恕我孤陋寡闻,没有看到南京的书写、苏州的书写,江苏十三太保中,有六家已经有地铁,但这样来写地铁,无锡是第一家。从这个意义上说,《筑梦路上》又有了另外一种的文本价值。如今的中国地铁建设技术、经验,已经到了海外,如巴基斯坦、葡萄牙,去年去南美一个国家,真是千山万水,跨洋过海,该国的地铁建设,居然也是中国在发挥主要作用。
《筑梦路上》分上下两册总计十三章版权页上注明是85万字,对读者而言,这样的体量是一种严峻的挑战。也就文本中的些微不足,略说一二,仅供参考。该书最重要的价值,是全,但弱点也是因为全。因为求全,而有失焦之忧。人物太多,记述太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生动,影响传播。若能删繁就简,去掉不少过于公文化的文字,是否更好?作者写江阴,有一段,凝练,聚焦,引人入胜。这些篇章,再多些就好了。还有就是该书的实,是实录,实录未必就是有闻必录,未必就是照单全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