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创伤,书写女性精神图景——秦汝璧新书《后遗症》于南京首发

(2025-11-11 16:24) 6012244

  2025年11月9日下午,青年作家秦汝璧的中篇小说集《后遗症》新书首发式在南京锦创书城珠江路店举办。活动由花城出版社、锦创书城、当下语言工作室联合主办,邀请评论家何同彬、作家邓安庆与作者秦汝璧展开对谈,围绕创作历程、女性写作、自由撰稿人生存状态及小说艺术等议题进行深入交流。

  一部关于“看不见的伤”的文学合集

  《后遗症》收录了《后遗症》《漩涡》《五十九度灰》三部中篇小说,实际字数约12万。书名取自首篇作品,意在聚焦人物内心那些“看不见却难以愈合”的精神创伤。秦汝璧解释:“肉体伤口可以结痂,但精神创伤往往深埋心底,需要更大的勇气去面对和疗愈。”三篇小说虽各自独立,却在主题上形成呼应,共同勾勒出当代人,尤其是女性在家庭、社会与自我之间挣扎的精神图景。

  “超越同类题材的重复,走向更开阔的文学空间”

  何同彬从女性写作的脉络切入,指出《后遗症》前两篇呈现出强烈的“逃逸感”——女性角色试图挣脱日常秩序与性别规训,在文学构筑的空间中寻找主体性,这样就呈现出紧张的叙事感。他特别提到,《五十九度灰》相较于前两篇,语言趋于平和,叙事节奏放缓,也让读者感到作者内心与世界紧张关系的缓和,也标志着其写作进入新阶段。

  何同彬进一步提出,当代女性写作正经历从“想象的共同体”向“无用的共通体”转变——不再依赖情感共鸣取暖,而是通过差异性建立更深层的精神联结。“秦汝璧正在这条路上探索,她的写作开始超越同类题材的重复,走向更开阔的文学空间。”

  自由写作:没有假期的“无期徒刑”

  谈及从职场转向自由撰稿人的经历,秦汝璧坦言这是出于健康原因的“悲壮”选择:“我苦熬几年,攒了一笔钱,决定写完想写的东西,哪怕只有一个读者也行,钱用光就再回去上班。”未曾想这一写便是多年。她强调自己并不追求严格的写作计划,更看重表达的自由,“但托卡尔丘克说得对,不写作时,躺着也是在写作”。

  对此,同为自由写作者的邓安庆则提供了另一重视角。他指出,真正的自由写作必须建立在高度自律之上:“我没有拖延症,每天必须写作,无论状态好坏。自由写作者没有周末,也没有假期。”他依靠点点娱乐场的稿酬与后续版税维持生计,并将每篇小说纳入长期创作序列,确保艺术连贯性与职业可持续性。邓安庆坚持“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并以“扛锄头的农民”自喻:“哪怕内心另一个我在骂‘你根本不适合写作’,我也要沉默地走向我的田地,把活干完。”

  小说不是故事:设置障碍,唤醒读者

  《后遗症》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讲故事”,而是一部具有鲜明小说意识的作品。邓安庆指出,秦汝璧的叙事风格体现在文章中有多处地方“硬刚”“直接”,敢于直接描写身体的不堪与情绪的破碎,“这不是审丑,而是为了抵达真实”。何同彬也赞赏秦汝璧在《五十九度灰》中采用无过渡的视角切换,打破顺滑叙事,迫使读者主动参与意义建构。

  现场读者也围绕女性角色的塑造、人物关系在日常生活之外的展现,文学与现实的关系等话题与嘉宾进行深度交流。活动在作者签售中落下帷幕。(通讯员:邱奇豪

Baidu
taptap点点官方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