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鸿鹰:作家需要充分运用和驯化AI

(2024-12-18 17:04) 6006679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梁鸿鹰

  

      梁鸿鹰:我认为这次论坛把AI和智能放在论坛的议题当中是非常好的,这在全国并不是很多,江苏作协真是挺有眼光的。

      首先我认为AI和智能的出现,对于文学来说是可以从多方面去认识的情况。等于说文学多了一个竞争对手,也可以说是多了一个助手,总的来说是一件好事情。

      现在作家、写作者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互动方式主要是人机协同模式之下的方式,确实是打开了多种的可能,可以丰富文学创作和接受者的审美体验。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任何创作者无非就是基于你的人生体验,你的知识积累,你的想象力这样来创作的。

      有这么一台机器把你以前不可能在短时间学到的东西学到了,让你用到我们的创作当中。这个无论怎么说都是好事情。

      我们即使用几百年的时间也不可能读那么多的书,但是机器强大的储存能力这个是望尘莫及的,这个要怎么用是我下面要说的。

      首先是一个好事情。

      人机交互主题的出现形成了人类作者的主题,人工智能主题,人机交互主体的多元的局面。

      现在的问题在于人类的文学创作活动是基于体验、情感和想象。而这种人类主体的创造性的优势是具有全面性的。如果创造的主体智能性,比如说外在生活形态为作家心灵所吸收的以后,让作家的心灵元素化为艺术的假定形态,再通过语言来表达化为形象,这个AI是可以做成的。

      作家所需要的所有的创作的心理素质、观察力、感受力和思考力、形式感、表达力,以及可以根据自己意志独立开展创作的能力,AI是否可以通过与创作主体的对话来实现,它能够完成到什么程度?这是需要去考察的。

      现在既然是创作过程受到人类的操纵和控制,创作者主导的作品内容的质量和它的价值意义,它创作出的作品也是为了符合人类的审美,并不是要符合机器的审美。所以人工智能在当前更像是人类的创作迥据,很难称得上是真正的创作主体。但是AI这个程序和它的这一套逻辑和它的能力都为值得重视。

      它在与人类的创造力竞争,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我们作家必须要向AI学习,如何去共生迭代,我们人这个边界和局限性在哪里,这个必须要搞清楚的。我们人是有局限性和它的边界的,而机器也是这样的,它的边界和局限性在哪里?

      写作更多时候不是一个技术过程,它也不是简单的演算、推导、生成,是创造性和情感性的活动。人机协同作为主要的创作模式,现在生成的内容大家也说了很多,现在还存在的很多短板,比如说它模仿大语言模型当中既有的内容,很少能够生成具有自主创造性的内容,从词汇到结构我们都不是太满意的,觉得它太格式化太平庸。缺乏好的作品所写出的灵气和语言之美,思想的独特性,概念化、俗套、拖沓、机械化。所有的这些是不是我们也跟对话的作家水平有关?我认为首先要问这个问题。作家的水平如果跟它对话的水平高,它写的水平可能是高一些。

      你作家的能力高了你跟它对话的能力肯定才会高,很多平庸的人就把这个软件能够使用的平庸了,但是高手跟它对话就是能够提升它的能力,工具水平不高,创作主体水平,人差强人意的话,最后生成的作品必然是差强人意的。

      人类思维情感的独特性、复杂性、决定了文学的文学价值、审美价值,在人机互动的创作模式当中,如何把创作者独特的生活经历和由此产生的感性体验融入到生成文学作品的机理当中,不被人工智能写作的模式化语言所同化。作家我认为首先要提高几个大的能力。

      第一,提高概括宇宙世界的能力,深化把握社会发展规律。你能够真正眼纳千江水,胸起百万兵,将个体经历的丰富情感和语言节奏都唤起机器和你同步的能力。如果是你没有这种能力,你怎么能够让它得到这种能力呢?

      第二,提高整合和构思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的信息和算法优长搭建起足够反映自己构思和想象的文本结构,在合理的起承转合当中挖掘和表达思想,并具有魅力。

      第三,利用人工智能便利,使得我们塑造形象的能力得到提升。首先要把在生活中发现的特异性的形象展现出来,使它有足够的复杂性、典型性。

      第四,拓展文学的想象力。这一点在当前的类型文学和科幻文学当中是有很大的提升的。我们以往看科幻电影,八九十年代我们看科幻电影,觉得那就是小儿科,现在经过人工智能,它现在所营造的环境,比如说《封神》它有很多的事情全是机器做的,只不过人有了想法以后机器能够帮助你实现,它对你的想象力的扩张,对新的想象力的达成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作家如何调动起这种机器的想象力?帮我们来完成事情。让一件事情或者是一个人展现新的面貌甚至使它成为奇观,这个人工智能是能帮得上忙的,关键是主体要有调动它的能力。

      第五,拓展文学形式感的能力。形式感机器也是能帮上忙,我们以往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也就是作家的想象力在创作当中是非常重要的,想象力和搭建新的形式感的能力,作家要提升这一方面的能力,让它在文本当中体现得更好。

      还有几个问题是我没有想得通的。

      第一,创作者如何调动对方信息搜索、逻辑搭建和灵感赋予的能力。

      在我看来,既然有那么强大的信息。现在在人机协同完成创作的过程当中,所谓的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这种事情可能会有新的方式了。现在AI之于虚构和纪实很可能会有不同的路径和方式,或者是它的作用。比如说类型文学、创意文学、科幻文学我认为这或许会成为AI深度参与的领域。它的想象力的调动这一方面现在已经显示了,尤其是网络文学现在已经显示了很大的功能。这种大数据的模型的适用性更强。但是对于纪实文学、散文、非虚构这种东西如何让AI去深度参与呢?我们作为纪实文学作家如何去利用这个东西?我认为跟虚构类的作家还不太相同。

      一些关于人文历史的数据,大模型可以来获取的,比我们知道的多得多。但是这种实地采访,如实写来的具体性。比如一个纪实文学作家需要跟对象去采访。这些个人的体验和个人的人生的经验的东西,我认为还跟虚构文学不太相同。故土的风物、家族往事、作家在访谈过程当中才能获得的东西,怎么用到AI当中,这也是一个话题。

      第二,我们现在只是设想人和机器的互动、产生文学作品,还有一种可能是机器与机器的互动。机器A与机器B的互动过程当中,作家怎么介入这个创作。两个机器之间发生对话最后产生作品,让这个东西符合你的意愿。如果我们人类将来不被淘汰,我们怎么来对付可能的发展呢?

      今天的讨论很可能能给我们提供非常多的启发,我愿意向大家学习。

Baidu
taptap点点官方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