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一枫:筑起“人类文学”的“护城河”

(2024-12-19 09:27) 6006654

《当代》副主编 石一枫

      石一枫:大家说得都很好,但是对于AI不公平。咱们一帮活人坐在这里说AI是不能取代我们的。AI也不在场,它也没有申辩的机会,因为在这里弄个AI跟我们辩论一下,到底是你们这帮活人有用还是我们机器有用,反正现在人家也能说话了,这是第一个感觉。

      第二个感觉,我对这种东西很感兴趣,前一阵刚写完一个小说,这个小说里面的情节就有一段讲的是一帮搞互联网的看破红尘去当和尚了,之后就慈悲为怀看见饭馆里面有一个报废的送餐机器人,就把它救回来,还把它给渡了,把佛经输入到它的脑袋里面。这个事情的结果也就是,这个庙里面所有的和尚都管这个机器人叫师傅,因为只有这个机器人得道了,人都没有得道,因为人家六根清净,人家没有那么多的杂念,人家比咱们心地纯洁。这也是挺有意思的事情。

      说回到AI写作这个东西,我一直认为今天面对的是三五岁的AI,是个孩子AI。怎么能知道它将来我们认为人类写作,人类智慧那些微妙的,或者是深邃、复杂的东西,就不能被它代替呢?不能被它掌握呢?假如从一个5岁的孩子长到50岁的中年人,也许在微妙、深邃、复杂这一方面比我们都要强。但是到那个时候也展望一下,说起来都是算法,刚才王老师说的“那雪下得紧”不用大雪纷飞,用“紧”这个词句的选择本质上也是算法。如果算法足够复杂的话是能够实现的。也许到那一天的时候,人类写作就可能面临着有几个阶段。

      第一,今天写作的护城河是好作家比AI好一点,一般的作家不如AI。护城河也许就是人与人的共情。比如说张楚写一小说,我知道张楚是一个人,我才愿意看。如果一个叫张楚一号写的比张楚这个人还好,我也不爱看。我们是建立在人对人的共情基础之上。就像好多女同志喜欢买手工做的手饰不喜欢买机器的手饰一样。手工做的不一定比机器更好,但是出于某种人类的共情,对人类无差别劳动的依赖、依恋我们就格外看重它,也许会有这种情况。

      第二,更激进的还有一种情况,当我们已经打破了人类的共情的时候,人类自己学会了接受现实,除了人类之外宇宙里面还有另外一种智慧的生物,这个生物在智慧、尊严等等方面,跟我们人类是同等价值的,甚至智慧比我们还要高。那个时候也许人类写作的护城河真的会消失,我们看的是跟我们同样智慧生物的智力创造。

      就跟过去说只看中国文学,后来我们开始看外国文学,发现都可以共情的,智慧生物为什么不能共情呢?也不是没有这种可能,也不是说一定就这样,也许今天除了进一步发挥物种的创造力、智慧等等这些因素之外,还应该做的一个准备,也就是和另一种智慧生物当朋友,学会这个能力,也许是将来比较必要的一件事情。

Baidu
taptap点点官方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