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市作协专职副主席孙甘露
陈主席、毕主席、郑书记、丁老师、董老师、各位批评家、各位作家:
大家下午好!
非常感谢论坛的邀请,说实在的我有一次记得跟乔叶聊天,我就说起,我是一个非常不擅长发言的人,而且一发言就容易紧张。内心的活动潜意识里面想最好不要发言,或者说发了言也想尽快把这个发言结束掉,但是刚才毕主席讲了一个关于焦虑的问题,我觉得忽然释然了不好,这是我第一个参加的可以讨论焦虑的文坛。
刚才戴老师讲了科学的部分,接下来我这边是进入“娱乐”的部分。
我忽然想起怎么样克服焦虑这个话题,在网上看到过一个小的视频,我们有一个采访,采访现在网上非常流行的古典音乐家王羽佳,她是性格非常奔放的演奏家。曾经有人问她,这个问题也给过很多的重要的演奏家,也就是要上台的,当众演说、表演、演奏的这些人。
就问她,你这么有经验了,演奏这么多次数你紧张不紧张,她说依然紧张。你看着他非常放松,但是很多演奏家终身也很紧张。她也问过她的导师,说会不会有这样的问题以及怎么样来克服这样的问题?
她的导师也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演奏家,这个导师非常冷酷的对她说,音乐会邀请她去演奏,他说他们付出你的报酬也就包含了这个部分。
也就是说,实际上每个人在面对一个广义的变化,或者你的职业面临的日常状态演出这是终身难以克服的,我觉得写作也包含了这个部分。
因为严肃的写作者,好的写作者当你在从事这个工作的时候,你是不断在质疑自己的,今天轮到了戴老师刚才介绍的AI的问题。
我之前受到邀请要来参加这个论坛,我也回想了一下,实际上从刚才讲到ChatGPT开始流行的时候,网上有很多作家谈论过这个话题了。当然中间有相当的非常有科学素养的,也有一个完全是幻想式的,也有那些有一点不着边际的。我在想一个作者,广义的作者来谈论这个话题的时候,通常是当你越想以科学态度来谈论的时候,越能表现你外行的那面。
我们读了几篇了AI和ChatGPT的文章我们就明白了,我觉得并没有。机器可能会外在于你人的行为,我记得日本当时有过短篇小说竞赛,是由机器来进行筛选的。结果筛选了以后,他评出来的一等奖,这篇作品是机器写的,意味着什么?就是机器把自己认出来了,把它的同类认出来了,这也是非常也意思的现象。
我们人类智能在进行筛选的时候,把这一方面的特征也已经赋予了机器。使它具有了相当的人类的这些行为的模式,包括戴老师提到的可能会产生相关的这些问题,技术上的、道德上的、版权上的,因为刚才一出现莫言著作和照片的时候,第一反应在想,这个大数据被读取以后,它塑造了一个虚拟的莫言,它处理了莫言的所有的写作,确实是存在这样一个问题。
莫言这个是个案,但是实际上AI所处理的几乎是全人类所有的,你可能在纸面上形成文字的部分,它全部都收集了。当面对这样一个巨大海量读取的时候,人类怎么样运用这个AI智能。
真正你要理想的状态来利用它,它是非常昂贵的,它的能源消耗非常大,甚至你需要在一个AI的旁边造一个核反应堆,这是一个例子。而且你要造这样一个核反应堆它的算法和算力需要那么巨大的能量,如果造的话,需要用相当的海水冷却它。可能在目前的阶段,这个日常你很难来充分的运用它,好像是从一个物理的层面是这样子的。
再有一点我粗浅了解到,AI的运用有机器的那一面,但是目前是取决于人类那一阶段是什么,它是取决于你使用AI智能时候提问的能力。它回答你的跟你问的能力有关,它通过图像生成一个,我们要一个剧院的后台,它会非常详尽的来问你一个照片,他说你要有一个剧院的后台,这是哪个年代的剧院?比如说你18世纪、17世纪或者是莎士比亚时代的。这个剧院是乡村的剧院还是城市的新兴剧院,是环型剧场还是现代化大的剧场呢?同时这个后台是一个直的走廊、还是带转角的走廊,随着你不断地把这些细节输入给它的时候,它渐渐就呈现出越来越丰富的细节给你。
实际上关于AI的发展,我觉得人在塑造它的同时,也是通过提问。塑造一个是运算能力,还有提问能力,通过提问来塑造它、完善它。这个实际上跟人类或者是广义的作者的日常的写作,你通过大脑的运算来了解运用你已经掌握、已知的知识,这些模式是一样的,只是它的算法和它的算力更强。
这个实际上就是你通过计算机网络所能了解到的部分,这是我说的这些内容。
受邀参加这个论坛,最近比较流行的赫拉利的那个书就是《智人之上》这个跟我们今天主题的另一部分有一点关联。昨天跟毕主席聊天的时候讲,人类社会赖以生存或者赖以延续、赖以发展比较基本的能力和模式是什么?是依赖人类讲故事的能力,人类是依靠讲故事来维系的,它本身也包含了很多。讲故事的模型包含了很多人类基本的这种要素在里面。
比如说从《天方夜谭》《一千零一夜》会发现讲故事本身会包含对于死亡的引导。这也是人类的基本能力,也是面向未来的很重要的能力。
同时有个很有趣的现象,来参加会议之前一周,华东师范大学的出版传媒学院他们出版了一套计算机创作的长篇小说100万字,第一期10本小说也撰写完毕了,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应用目前现有的AI技术。
出版了以后,这个书我没有读过不能加以评论。我听到有一些看法。我们阅读人类创作的作品,实际上不光是这个作品本身,就像传统的文学批评一样,有延伸出来的关于社会学批评,关于作家生平的研究各个方面。
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大家觉得一个人类的读者对于一家机器创作的长篇小说它的兴趣到底是什么?它的评价衡量标准或者是对它的兴趣这个点到底在什么地方。不是说这个写作具有这个能力,或者生产的速度有多快,实际上是带出了一些创作之外的问题,文本之外的问题,跟它所表达的内容之外的一些问题,这个我觉得也是人工智能或者是AI的创作,接下来都会不断地延伸出来这些人类疑问。
我个人有一个联想。
在100多年以前,在人类自然语言之外,有很多人试图创作出一种世界性的语言。上个世纪初的时候很流行这个,就是通过人工语言试图来增进一个全世界的人类交流便利。我看过当时背景研究的材料,很多当时学习世界语的,在上海曾经还有世界语小组,后来还有中文世界语杂志。
曾经很多人是热衷于这个事情,很多人是无政府主义者,后来渐渐分化,走想不通的思想道路,这个也反映了一个时期人社会运动的表征。
据我粗浅的学习这些关于AI的文章,介绍性的、研究性的、网上的比较自由的评论,我发现有一个问题。
写作关乎的是长程的考虑,包括小说的叙事,对于小说的研究,回望小说发展的历史,这是一个长程的考虑。但是相对应的是作为个人短暂性的思考。我们每个人个体的生命相对于漫长的历史而言,相对学习的对象而言,都是非常短暂的,人有时候怎么样来处理这个东西。因为机器或者说AI所提供的答案,我们知道,人通常的创作是0-1,机器处理的是1以后的部分,它不可能处理一个没有的东西,是既有文字的部分。
从无到有这个部分的产生在多大的程度上,只要你在网上有,理论上几乎是全部可以被纳入的。在座的很多文学批评家、文学家,通过他们的研究和筛选,有些东西渐渐淹没了,他们认为比较有价值和意义的东西渐渐的保存下来,渐渐的进入人类知识传承。
但是现在在网上的写作是非常的随机,同时也是非常的训诫的,被纳入到了网络计算机领域。我不知道在后台这个算法是什么样的方式来筛选这个东西,把哪些作为有价值的部分,但是我想它一定会产生一种对比,比如说把托尔斯泰这些名家和普通人的写作区分开来,这个是带来和传统的人文主义者对于创作、文字材料的研究、整理、归纳,可能是一个不同的方式。
最后关于赫拉利的看法,他说虽然我们掌握了大批的信息,即使我们的远古祖先包括,人类还是容易受到幻想和错觉的迷惑。从人类历史的进程也可以看到。眼下,我们是否已经进入到了被算法迷惑而产生错觉的时候了,所以说面对新兴的事物,我不知道它究竟在多大的意义上会修改,我们都说改变,修改对于关于现实的感知。让机器变成一个有感知能力的处理感受、感情的时候,这个世界到底会是什么样子的?
我今天是带着很多疑问来的,就谈一点非常粗浅,不成熟的看法。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