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大学教授 王春林
王春林:关于AI技术和文学的现实走向,刚才王彬彬老师的说法是一针见血的。人现在创造性特别强的作品,都是无中生有创造一个文学世界,而AI是有中生有,如果人类没有创造出这种东西,那AI是没有办法无中生有的。
但是未来的发展过程当中,有没有可能出现人工智能也能够无中生有?这个现在也不好来判断。
关于论题:AI技术和文学的现实走向。
第一,在面对AI技术巨大挑战,文学应该怎么样应对?
第二,在AI时代面对来自人工智能的巨大挑战,作家们应该怎么样更好地或者更加个性化的介入与表现现实生活?
AI或者人工智能是人类写作经验一种集大成式的综合提炼之后的高度凝结结果。从这一点来说,任何人类个体可能都不会是它的对手。比如从写作规律来说,任何一个人的文学创作一开始的时候都少不了会有模仿和学习的过程。
现在有了AI以后,从模仿和学习能力的角度来说,可能人类个体就没有办法跟AI相提并论。
AI模仿能力和学习能力是最强的,AI或者人工智能存在本身可能就是建立在强大无比的模仿和学习能力之上。所以面对这样一种侵袭,它对人类写作构成巨大的挑战,人类写作毫无疑问会更加艰难。
怎么样走出?
第一,必然要经历模仿和学习阶段,使AI阶段的初学写作者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第二,AI有着无法想象的巨大的记忆和模仿学习能力。如果专门模仿某一位专门作家,比如说莫言的小说创作风格它在搜尽了莫言全部小说创作作品之前,有没有可能比莫言更莫言的小说特点来?如果这样的话就对莫言的小说写作就构成了一种巨大的威胁,会提出更高的要求。
正是因为有了AI的存在,就必须想法设法突破自己既定的写作风格,突破在某种意义上已经个性化的风格,形成自己新的思想艺术个性。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AI的出现并非坏事,其实是逼迫出人更大的创造能力。
延展到文学现实走向的话题,到了AI时代,作家在面对纷繁复杂现实生活的时候,必须更加提升一种更有个性化的开掘和理解能力,不能人云亦云,不能重复他人,甚至不能重复自己。只有这样,才可能有希望在与AI的竞争过程当中来取得胜利。
但是不管怎么说,我比较认同作家程秋熿的观点,他是这么说的:“尽管人工智能能够精准分析小说结构,创作技法,洞悉其中的逻辑与因果。当它对拥苍(音)其中的人性体验、价值追求乃至审美情趣的把握,仍显得有点浅薄与表面,这些看似非理性的人文因素,恰恰是伟大文学作品的精髓所在。”
所以从这一点出发,我仍然对建立在深刻的现实洞察基础之上的未来文学创作充满坚定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