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发仪式现场
7月23日下午,由人民文学杂志社、中共姑苏区委宣传部、苏州名城保护集团有限公司主办,苏州桃花坞发展建设有限公司承办的王尧长篇小说《桃花坞》首发仪式在苏州市姑苏区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桃花坞美术馆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江苏作协主席毕飞宇,北京作协主席、北京大学教授李洱,《人民文学》主编徐则臣、苏州大学教授季进、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平、《南方文坛》杂志副主编曾攀、书籍装帧设计师周晨,《桃花坞》责编、《人民文学》副编审梁豪参加研讨。苏州名城保护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孙黎峰,中共姑苏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李忠等主办方领导出席活动。据悉,此次活动是《人民文学》首次为在刊作品举行首发式。
长篇小说《桃花坞》以现实主义笔法聚焦抗战时期苏州桃花坞地区两户知识分子家庭的命运,讲述了他们在抗日烽火中的患难经历与情感联结,也勾勒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成长轨迹。小说从独特视角展现了苏州地区抗战时期的文脉传承,通过大历史背景与细腻生活细节,塑造出鲜活的桃花坞人物群像,彰显了中国人的精神探索、民族气节、人生追求、生活状态与价值坚守。小说全文刊登于《人民文学》2025年07期,作家出版社将在近期推出单行本,已入选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第6期支持项目,也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分量。

与会专家围绕《桃花坞》展开深入对谈。徐则臣特别提到《桃花坞》充分展现了学者式小说的风貌与魅力,作品既是为桃花坞作传,也是重要的文化总结。《桃花坞》最打动读者的是细节,细节植根于历史的深处和文本的传统,通过将历史真实与虚构巧妙融合的笔法,写出中国知识分子的儿女情长、家国情怀与民族大义。毕飞宇说:“从《民谣》到《桃花坞》,王尧以一个小说家的方式完全打开了自己。”他从文学创作的专业维度,结合自身经验,对小说的叙事结构、人物刻画等方面进行细致剖析,认为作品写出了旧中国旧知识分子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行为轨迹和精神面貌,故事背后暗藏的历史判断为读者带来了“虚构的预期和信赖”。李洱引用北宋诗人梅尧臣《东溪》中的名句:“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形容自己阅读《桃花坞》时的感受。他认为,王尧用工笔画、苏绣的形式,一针一线地写出了几代人在民国时期的成长历史,作者基于多年文学研究和散文写作的经验,对小说叙事的韵律、节奏有着特殊的把握。作品承续中国古典文学传统,在日常生活的精微描述中展现个人和家族命运,称得上是苏州的《繁花》。何平从王尧的学术研究和文学批评成果出发,谈到“对自己的思想来源保持警惕”“如何获得抒情和叙事的自由”“心仪中国文章传统”“梦想成为汉语之子”这四个方面,是王尧葆有“少年气”和“赤子之心”的必要条件,也是学者成为作家的前提。曾攀对“少年气”表示认可,他谈到,《桃花坞》属于地方性写作,具有即时性、瞬时性、历时性、跨时性的特点,作品在新与旧、中与西、传统与现在、时间与空间等不同维度,展现出作家对重建价值感、意义感和知识分子精神坐标的矢志不渝的追寻。季进在学术主持中谈到,所有的好作家都是学者,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之间有比较鲜明的互文效果,但《桃花坞》是“最不像学者小说的小说”,王尧从具有批评范式的学术语言中生长出文学语言,也标志着王尧在向职业作家转向。梁豪从责编角度出发,认为小说具有“淡美”和“哀感”的艺术特质,为我们带来颜色美学与希望哲学的解读空间。周晨从自己对桃花坞的在地童年记忆谈起,介绍了《桃花坞》书籍封面设计理念及文旅结合的宣传发行建议。
活动现场,《桃花坞》作者、苏州大学教授王尧分享了《桃花坞》创作背后的故事,他特别动情地说:“此时此刻,我感觉自己是桃花坞人。”他谈到,长篇小说《桃花坞》和苏州市姑苏区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有着很强的互文性。“桃花坞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意象和符号载体。今天的桃花坞,仍然流淌和散播着当年的气息。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桃花坞和桃花源,都会种下一棵属于自己的桃树。”写一部关于苏州、关于桃花坞的小说,是他多年来的愿望。这部作品的创作灵感源于家族记忆中战争创伤的细节,他希望借此致敬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展现中国知识分子的书生意气、家国情怀与精神传承。
现场进行了富有象征意义的系挂书签环节,引用小说中方黎子“桃花坞妙就妙在没有桃花,你想象哪里有桃花,哪里就桃花灼灼”的话语,点明如今桃花坞“放眼尽是桃花灼灼”的景象。参会嘉宾各自选取一枚写有小说片段的书签系挂在桃树枝头,以此寄托对和平的祈愿、对文化血脉延续的期盼。

与会嘉宾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