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信息
书名:《云边之河》
作者:董红伟
ISBN:978-7-5533-4986-2
出版社:南京出版社
出版年:2024年11月
二、作者简介
董红伟,传记文学作家。曾任新闻记者、评论员,中国500强企业品牌管理者。筹划多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项目、文化旅游项目,致力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挖掘民俗传奇、家族故事、传承人史料。
三、内容简介
运河叙事与时代回响——《云边之河》的文学地理与精神图谱
“千年大运河,记忆何止成河成海,我也有幸栽了一点自己的记忆,种在八浅渡的水底……”运河题材长篇小说《云边之河》从江淮中药铺里小学徒的视角,还原老一代里下河人的记忆,汇成特殊年代里的苏北人群像。这也是继“我为父亲写回忆录”被网络广泛关注后,作者董红伟首次出版的长篇小说。
救赎:运河上的“摆渡人”
这是一个以运河为背景的救赎故事:一个被赶出庙门的小和尚,沿着大运河进入社会丛林,进入了另一个渡人的地方——药铺,认识了圆滑的师兄、暴躁的师傅、自贱以报复家庭的船姐、飘逸的头柜、纯美的酱油铺少女……渐渐领教人性远比药性复杂的他,沉浸于磅礴深厚的中药学,背靠通江达海的大运河,感受到了整个国家、整个世界都蕴含着某种关联,规律存乎于人类自身的认知间。面对铺天盖地已入膏肓的天地之症,他要摸索如何诊断与救赎,寻找病根所在,良方所在。这个大运河上的“摆渡人”,决定以己为引,渡己,渡人,渡难,渡世……
《云边之河》记述了一个完整又跌宕的故事,故事中历史与传说两翼齐飞,描绘出一幅流动而隽永的运河长卷,既展现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药的生产制作场景,也记录了运河儿女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时代痕迹。韩信、梁红玉、鉴真等淮扬历史人物的深邃影响,也侧面翻开了江淮人民抗击侵略的无畏事迹。河下镇杀寇、黄土桥事件、洪泽湖打游击等,堪称芦苇荡中的抗战史。
中国新四军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常浩如认为,书中关于民国时期国统区的平民生活,深刻形象地体现了全面抗战大背景下,国统区淮宝一带各阶层人民的性格命运,展现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全景社会画卷。题材具有独特性,拓展了这一领域的创作方向。
背后:取材于从未被记载的运河传说
《云边之河》的作者董红伟,曾做过报社记者,因以“蒙蒙光”的网名更新“我给父亲写回忆录”,而为小红书网友熟知,作品入围小红书写作大赛总决赛,南方周末、三联生活周刊、“一条”等媒体跟进报道,央视专访的《打开父辈的折叠记忆》作为春节特别节目,感动全国观众,被誉为“平凡人生汇成时代江河的典范”。
作为一个药师世家的后代,董红伟在运河边的药店长大,里下河人的以船为车的生活方式、老药师制药的手艺深入其心。在旁听老药师们的闲聊中,他收集了很多运河传说、地方野史。“这些从未被整成文字的语言,在我的记忆里压了三十年。这些年,我做记者,采访过几千人,做文旅策划,去过很多别人的家乡,尤其是成为父亲后,我重新审视自己的过往,才知道这些记忆的重量。”
董红伟表示,运河和中药,这两个精神母体重新回来找他,里下河地区的方言俚语,划船出行的生活方式,湖水煮湖鱼的饮食习惯,风车翻飞、芦花飞扬的水乡之美,炒药翻药的草木药香,促使他放下其他,耗费两年时间来完成《云边之河》。
“它汇集了老人的遗言、怨妇的眼泪、少年的憧憬、药师的仁心、历史的伤疤……以及一个曾经叛逆的运河少年,对从父辈手中接过来的一切的尊重。”董红伟如此表示。
四、作品评价
尽管董红伟一再谈起对历史的尊重,尊重传统,回顾历史,但《云边之河》面世以来,却被年轻读者评论“虽厚重但并不沉重”,甚至带有职场攻略和文旅攻略的属性。
青年编剧韩春婕认为,中药铺本来就是神秘的,年轻人并不清楚,陪伴中国人几千年的汤剂药膏,是怎么通过药师的劳作,从地头到床头,拯救一代代人生命的。《云边之河》却完整展现了柜台之后发生的故事。
而一个小和尚出身的小学徒,短短数年升到了药铺头柜,既有职场爽文的快感,但又与架空的网络爽文不同,每一步都有行业功底和商业逻辑,写作者非虚构写作的习惯,使文本更加真实可信,让读者更能共情。
美食节目主持人吴江也表示,书中文字有种汪曾祺的简约美感,读书中的故事像是拨开了芦花飞扬的芦苇荡,窥探到了自然生长的里下河古镇的一切。书中拙朴天然的平民美食,散落在字里行间的方言俚语,让里下河人读得非常“上头”。“而对外地人来说,也是领略苏北风情的独特体会。可以说,作者就是有一种魔力,把苏北人家屋前的小水洼,连到你家的那条大江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