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应用最新版本的下载
点点应用最新版本的下载

康烨:《先锋与古典之间:叶兆言小说创作论》(文学评论集)

2025-04-17 11:24

  一、基本信息

       书名:《先锋与古典之间:叶兆言小说创作论》

  作者:康烨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版次:2025年1月第1版

  定价:129元

  ISBN:9787522746678

       二、作者简介



       康烨,江苏南通人。南京大学文学博士,师从张光芒先生。北京师范大学访问学者,师从刘勇先生。现为南通大学文学院讲师,兼任江苏省当代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员。在《当代作家评论》《南通大学学报》《中国现代文学论丛》《华夏文化论坛》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多项。
       三、内容简介
       本书将叶兆言的创作以小说为引领,散文等为辅助,在先锋与古典相交织的视野之下,系统地考察其小说文本所展现出的个人进路的历史诗学建构,以生命个体为轴心的叙事伦理,爱欲书写的哲学追索,南京路径与世界视野的辩证,民间叙事的市井俗韵,江南文人的文脉谱系以及小说形式层面的现代性探索等。

  作者依据“人性的、审美的、历史的”判断标准,深度挖掘叶氏小说文本形态背后的文学态度、叙事驱力以及写作中的文化趣味和内在力量,从而阐述叶兆言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风格与价值。

  四、目录

  序(张光芒)

  绪论

       第一章 文学观、发生学与方法论

  第一节 先锋姿态的迷恋

  第二节 反本质主义的思维向度

  第三节 雅俗变奏的张力运作原理

  第四节 外国文学影响与世界性尺度

  第二章 历史书写与历史意识的重建

  第一节 “小叙事” 的建构与伦理

  第二节 个人与历史的辩证

  第三节 民间视野与南京路径

  第四节 存在历史主义的哲学内涵

       第三章 现实题材与人性话语

  第一节 欲望的悖论及其文化建构

  第二节 俗世的爱情及其升华路径

  第三节 断裂的关系与精神寻根

  第四节 人性的开掘与心理现实主义 

       第四章 叙事策略与意义编码

  第一节 时间: 拼接·绵延·弥合

  第二节 互文: 重复·用典·戏仿

  第三节 复调: 意识·人称·文体

       第五章 审美风格与文化意蕴

  第一节 新文人小说的江南美学

  第二节 新世情小说的古典风神

  第三节 媚俗的省思与反讽修辞

  第四节 生命的错位与悲喜剧内涵

       结语
       附录叶兆言文学年谱
       参考文献

  五、序言

在先锋与古典间定位叶兆言

文 | 张光芒

  南通大学文学院教师康烨博士的学术专著《先锋与古典之间——叶兆言小说创作论》以“先锋与古典之间”为主标题来涵盖当代著名作家叶兆言的文学世界,意在从作家主体的整体人格精神层面来展开敏锐的捕捉。综观整体面貌,其在严谨扎实、题域创新与理论深度诸方面均有充分的体现,已是该领域不可多得的前沿成果。

  首先是论从史出的思想视域与学术路径。康烨极为注重将所有文本和文献搜集齐全,从掌握和梳理资料出发推论观点。对叶兆言的小说、散文、传记等进行整体性把握,运用“大文学”的研究观念,在文学与历史、真实与想象、文学性与非虚构的缠绕交融、间性对话中理解叶兆言小说里面一些特殊的表达方式,接近叶兆言小说独特的叙事样态——从个体的、生命的、日常的和人道的视角出发,用文学的洞察对历史进行能动化的隐喻建构,把当下的能动因素与颠覆力量置入历史,以历史叙事为表,触及现实中的尖锐问题,并试图探索人类自我救赎的路径;用零散和边缘的人物与事件对巨型历史景观进行解蔽,用自由的想象与多义的修辞烘托出人类生命的丰富景观与多元的价值生活,穿透历史社会的深层形态,揭示出人的存在形态、生命悲剧等带有浓厚形而上色彩的理性命题。

  同时,通过整理年谱包括创作谈、回忆录、文学会议、文学活动等,多方面了解叶兆言的生活道路、生命体验和精神动态,勾连小说内外的文学史料,在综合考辨与论述中把握叶兆言的创作心理及创作发展倾向,努力做到“知人论世”,以文本与作家的密切关联作为评价叶兆言小说的关键要素。比如反对轻车熟路,宁可写砸写坏,也要求新求变;认为先锋就是最大的通俗等,都反映了叶兆言独特的艺术才情和创作个性。

  作为文学界与研究界都非常关注的现象级作家,有关叶兆言的评论和研究十分活跃和发达,康烨能够深潜于前人言说与他人研究的汪洋大海中,寻找与学术界进行深层对话的通道。她善于收集历来研究叶兆言的评论,在反复学习推敲的基础上形成自身的理论逻辑与谱系,把研究向前推进一点,发现一些新的问题。比如她搜集陈思和、丁帆、费振钟、汪政、晓华五位评论家有关叶兆言早期小说创作的研究后发现,虽然他们把叶兆言归置于先锋作家群,但却更加直观地把握到,叶兆言小说实验的艺术原则与价值体系并不同于余华、格非等新潮同人。叶兆言的特点在于不避俗常,构造面貌平淡普通的故事,而能蕴含与众不同的认识生活的方法与视角。早期评论很准确地勾画出叶兆言的轮廓,正是以此为基础,作者寻绎到以生命的二律背反性和生命的悲剧性为主旨来切入叶兆言小说的研究路径。从小说中丰富、复杂的生命世界去体察细节的情理、灵魂的激荡和作家的用心所在——人性内在的自然欲求和本真性的生命体验,本能中的直觉、非理性和向上的力量,人性在善恶两端的矛盾交织与复杂多变,人生的相对性、命运的极端不确定性。


  其次是多声部的研究视角及其立体性的整合。以作品为基石,突破孤立的作家作品研究,在与小说理论、创作思潮、文学现象和文学史的多维关系中分析、考察作品,打开文本的多重影像和多层指涉系统。比如运用解构主义相关理论来把握叶兆言小说异态冲撞、丰富浑成的特点,解读文本“突出的矛盾性和完美的融合性”,就是在阅读的基础上,直接发现问题,再选择理论来解决问题,在小说的阐释活动中获得对一系列著名的理论概念灵活的、富有弹性的理解。事实上,叶兆言的小说往往包含解构与建构的双重元素与双重特征,这是由一种深刻的“历史中间物”意识所决定,是以反本质主义思维去照亮和揭示扑朔迷离、变幻莫测的现实世界与人类经验,最终抵达对生活本质和生命意义的思考,对人性、精神、道德和伦理的探索与价值建构。

  与此同时,康烨也非常注重多样化的归类对照。比如将叶兆言同时期的各种不同题材作品,不同时期的同类题材作品进行对比,将叶兆言与五四作家、先锋作家、西方现代派、后现代作家进行对比,从而更深地了解叶兆言的个性,并使他的小说中无法被共名的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学特征所类化的自由伦理本性浮现出来——杂花生树与群莺乱飞的多元性、存在之轻与思想之重的含混性、以“嬉游的欢愉意识”反衬现实的沉重、在喜剧的氛围中开出悲剧的花朵。

  作为一位年轻的学者,康烨这部专著也许尚未抵达理想的批评境界,但她的写作并没有拘泥于学术论文规范,而是追求较强的可读性、语言的文学色彩,不仅是学术意义上的文献、知识,更想将审美、智慧的层面表达出来。比如对《枣树的故事》《一九三七年的爱情》《浦来逵的痛苦》《花开四季》《苏珊的微笑》和“张英系列”等小说的细读,就是围绕文学与人生这一主线,从最具体的细节和材料中激发想象的火花,通向有精神体温的价值世界;从作家的心灵世界进入对小说修辞和文体风格的审视;以小说的复杂性和可能性,推动对事物亦此亦彼又非此即彼关系的新的理解。

  从这个意义上说,康烨的专著既是在研究叶兆言小说,也是在研究“这一个”作家整体性的存在,更渗透着她的自我观照和自我表达。

   本文原刊于《江海晚报》2025年3月24日

Baidu
taptap点点官方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