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应用最新版本的下载
点点应用最新版本的下载

《到震泽去——中国式现代化的江南小镇样本》(长篇报告文学)

2025-10-27 15:34

  一、基本信息

  书名:《到震泽去——中国式现代化的江南小镇样本

  作者:周淑娟 何圭襄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5年10月第1版 

  标准书号:ISBN 978-7-214-30869-6

  二、 内容简介 

  本书以震泽为江南小镇样本,深度观察、全景呈现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的名镇之路,为中国式现代化留下真实生动的文学记录——乡村全面振兴的文学长卷。

  本书入选江苏省委宣传部指导、省报告文学学会执行的大型报告文学“十万里山河壮阔——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新图景”主题创作计划,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计234千字。

  地处“吴头越尾”的苏州市吴江区震泽,是太湖名镇、运河古镇,也是丝绸重镇、产业强镇。百年前,费孝通先生从这里出发,走向广阔世界,自此“江村”闻名于世。今天,周淑娟、何圭襄两位作家来到这里,进企业、走乡村、看生态、探文化,以赤诚之心感受时代脉搏,以灵动之笔呈现乡村之变。中国农业如何振兴、中国农村如何改变、中国农民如何致富、中国小城镇如何发展等重大时代课题,都能在震泽的创新实践中找到答案。

  作品立意高大深远、采访全面深入、结构紧凑严密、文笔优美流畅。

  三、作者简介

  周淑娟,江苏徐州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红楼梦学会会员,taptap下载的游戏第九届委员会委员。曾获第八届冰心散文奖、江苏省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第五届江苏报告文学奖提名奖、第35届华东地区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图书奖等奖项,入选江苏省委宣传部2020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江苏省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taptap下载的游戏重大题材文学作品创作工程。

  何圭襄,原名何桂香,江苏海安人,taptap下载的游戏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高级编辑。主创、主编《爱上徐州》《徐州之中》等图书。曾获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江苏省第十届戈公振新闻奖、江苏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先进工作者、徐州市首届汉风文华奖。

  四、作品目录

  引子……1

  镇中镇,人间人……6

  一个正确的决定 ……26

  我们不是这个世界的唯一 ……48

  像蚕一样执着,就会像丝一样闪亮 ……79

  我要向世界报告一个新江村……137

  天上有两颗“震泽星” ……197

  到了乡野,人就会有野心……217

  像风一样,吹过田野,吹过村庄 ……245

  丝路长长,岁月长长  ……274

  后记 ……307

  五、名家推介

  周淑娟、何圭襄的长篇报告文学新作《到震泽去》,笔法流畅,文心细腻,体悟真切,饱含深情,较为理想地做到了“报告”与“文学”的深度融合,发散着独有的人文气息,呈现出可取的文学段位和文化品位,字里行间突显令人欣慰的现代价值理念。

  本书典雅亲和的文字之美,尤值称道。两位作者均毕业于985名校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文字功底深厚,写作经验丰富,为作品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到震泽去》行文舒展自然,材料择取得当,写来入骨入心;若无沉浸式采风与深扎式访谈,很难生成有灵魂的文本。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充分感受到作者的敬业、沉潜、用心以及献身文学的虔诚。

  ——南京理工大学诗学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 张宗刚

  六、编辑推荐

  冰心散文奖获奖作家周淑娟、中国新闻奖得主何圭襄跨越千里,到江南去,到震泽去,于蚕丝之柔、人性之光中,见证一方水土与芸芸众生的互动故事。在失落与追寻、传承与创新里,倾听土地与时代的一呼一吸。

  新时代的江南如何书写?这部反映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新作,会给你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的答案。

  ——江苏人民出版社编辑 陆诗濛

  七、精彩片段

  震泽的这根“丝”有多长?它,可以从上古一直绵延至当下,以及不可想象的未来。它,可以从中国出发,把世界上所有的地方都串联起来。

  行走在震泽,如同行进在历史的隧道中,当下就是入口。一点一点地向着历史的幽深处移步——几天前,几年前,几十年前,几百年前,几千年前,每挪动一步,历史上的人物和场景便复活一个。历史的画卷如此壮阔绵长,即便它是一个小镇——因为它所在的地方是中国!

  震泽把农业当作工业做,把工业当作文旅做,把一批“蚕娘”转化为工人和导游,大力推进智慧化养蚕,全部流程都向游客开放,给游客以“全景式”“沉浸式”的蚕桑文化体验。全镇21个行政村,统统把小块土地并成大块,使用自动化生产设备,实现了规模化、自动化、机械化——你看,我们的农田一望无垠。

  震泽丝绸风情小镇的创建,不是从无到有,而是顺势而为——根本不用另起炉灶再建一个新小镇,也是水到渠成——因为蚕桑文化就在震泽人的血液里。

  蓦然回首,我们持续了七八年的纪实文学创作,已经完成了从江苏北大门到南大门的长途跋涉——从《贾汪真旺》的“汪”出发,沿着《大河奋楫》中的京杭大运河南行,直抵《到震泽去》的“泽”。一路上,或静水流深,或汪洋恣肆,或水波不兴,或大水汤汤。我们的人生旅途一路伴随着大江大河,我们的文学生命也是如此。几十万字,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奏响了两个人的“江河三部曲”——江苏的江、运河的河。

  在震泽的日子里,每天穿行于镇区乡间,流连于运河之滨,带着好奇之心,与很多初相识的人交谈并成为他们的朋友。每天走走停停,时间像河水一样静静地、缓缓地流过。是的,我与他们,都是在时间的长河里,暂时停舟于震泽,在风和日丽时,在好风好水中,分享人生中所见所思、所得所悟。这真是人生一大乐事!

  生产、生活、生态、生意,震泽一样不少。它们纵横交错,彼此相联,构成了一幅赏心悦目的江南风情画卷。

  费达生(费孝通先生的姐姐)在震泽改良蚕桑和制丝技艺的功德,深深地铭刻在震泽人的心底,也铭刻在江南大地上。进入21世纪,震泽镇蚕丝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中国麻纺产业集群”“中国亚麻绢纺名镇”“中国蚕丝之乡”和“中国蚕丝被之乡”等称号接踵而至。今天,我在震泽看到了新一代“费达生”的探索,也在她们身上看到了“春蚕精神”。

  如今,在江村文化园门前,有这样一条特别的小路,它由一块块长条砖铺成,每一块长条砖上都刻写了一个数字,记录着费孝通26次来到江村的年份。这些数字是如此坚实深刻,如同江村人对费孝通的怀念一样不可磨灭。这条小径,引领着一个游子归乡,也吸引着众多后来者循此而行。踩上去,顿生某种敬畏感,似乎能感受到费孝通脚踩这片土地的力量;走下来,又感觉很踏实,仿佛自己与这片土地也有了一种紧密的联系。

  吴娃喜蚕桑,果然名不虚传。在她们身上,你能明显地感受到一种果断和勇敢。她们做起事来,绝不拖泥带水,毫不畏惧退缩。她们心里都有一幅“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宏图,用心一笔笔描绘出来,用丝一点点织就。

  一种名叫菜花头的干菜在乡村小道两边迎风招展,这是江南乡村独有的晾晒风景。来到樱花大道,粉嫩的樱花点缀在绿意盎然的田野上,让我一下子想起在杭州市郊拔山村看到的风景:几株樱树,点缀在狭窄的山路旁和满山的茶园里,远远望去,好像有人用画笔在层次分明的绿色里点染了几笔粉红,娇嫩的粉红,鲜明的粉红。

  像春蚕一样,胡毓芳一直在吐丝编织。与春蚕又不一样,春蚕织成的是茧,胡毓芳编织的是一张网——由产品、文化、创意、营销等构成经纬。

  谭桂芳梦想着有一天“苏小花”会开遍全国,做成中国乡村的“星巴克”和“米其林”。

  在土地效益翻倍的背后,朱建芳的付出也翻了倍,但她却很有成就感:“很多人说我爽快又肯吃苦,是个像风一样的女人,忙碌的时候我走路快,一会儿人就不见了。

  在陆教授的指点下,“丝绸之路”不再是教科书上简单的几个字——同学们懂得了沟通东西方文明的古代丝绸之路是劳动人民用丝丝缕缕铺就的,不知不觉就在心里铺起了自己的“丝绸之路”。

  因为丝绸风情小镇,千年震泽的“颜值”和“气质”都提升了一个档次。吴小英的眼里心里全是诗情画意:“特色田园乡村和丝绸风情小镇,充满了新绿,感染了我们的心情。沿着‘水韵桑田新丝路’和‘稻米香径’一路走过来,就像开启了相机的连拍功能,让人有腾空而起的感觉。”

  站在运河边,看着河水悠悠流去,震泽的风景——师俭堂、丝创园、锄经园、宝塔街、纤云坊、太湖雪、水岸寒舍……从眼前一一掠过,她如此宁静,如此深邃,如此美好。那些初次接触的人、初闻其名的人、久仰大名的人——徐炳嵘、徐雪妹、胡毓芳、费孝通、费达生、杨嘉墀、王锡阐、徐学健、徐汝福……在这风景里,如此鲜明,如此生动,如此真实。

  十万里山河壮阔,千百年英才如炬——到震泽去,是一个正确的决定。

Baidu
taptap点点官方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