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基本信息
书名:《激流之上:从湿地之都到绿能之都》
作者:徐向林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年10月第1版
标准书号:ISBN 978-7-214-30719-4
二、 内容简介
从筑墩避潮到煮海为盐,从天下盐仓到废灶兴垦,广袤的盐城黄海滩涂,默默承载着岁月的沧桑之变。盐城人与黄海滩涂相守千年,曾经执着于占有滩涂资源、索取自然馈赠的观念,也在潮起潮落的洗礼中逐渐改变,转而化作保护为先、合理利用的清醒认识与自觉行动。新时代以来,盐城不仅凭借黄海滩涂一举收获“世界自然遗产”“国际湿地城市”两张国际名片,还不断加大对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的培育力度,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本书秉持报告文学的笔法,聚焦我国首处滨海湿地类世界自然遗产—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以时间为轴线,以鲜活感人的生态故事为叙事脉络,全面展现了让滩涂变湿地、让荒滩变森林的盐城实践,系统梳理了锚定绿色能源、加速低碳转型的盐城路径,深刻揭示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同时在线的盐城密码,为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经典案例与生动样本。
三、作者简介
徐向林,盐城东台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taptap下载的游戏第九届委员会委员、盐城市作家协会主席。主攻报告文学及小说创作,已出版小说《春天的第七扇门》《蝮蛇行动》《莲花落》《织女的天空》、长篇报告文学《白方礼,一个人的爱心长征》《东方湿地》《青春火焰蓝》《从海平面到地平线》等三十部。曾获首届秋白中短篇报告文学奖优秀作品奖、第十届徐迟报告文学奖优秀作品奖、第八届紫金山文学奖、第二十一届百花文学奖、《小说选刊》优秀小说奖及第四届、第五届江苏报告文学奖等。
四、作品目录
【上卷—嬗变:黄海滩涂的觉醒】
第一章 沧桑之变
筑墩记
煮海记
挡潮记
第二章 废灶兴垦
垦荒记
治水记
挑河记
第三章 海滨森林
逐绿记
杉林记
草木记
第四章 鹿鸣鹤舞
鹿归记
鹤影记
传情记
【中卷—蝶变:湿地之都的襟怀】
第五章 世界之问
背海记
向海记
出海记
第六章 东方息壤
潮间记
净土记
观鸟记
第七章 出海门户
安澜记
建港记
远航记
第八章 蓝绿之间
上岸记
开渔记
耕海记
【下卷—迭变:绿能之都的崛起】
第九章 电光乍现
播火记
擎火记
淬火记
第十章 海上三峡
乘风记
沐阳记
并网记
第十一章 绿色密钥
储能记
铸链记
减碳记
第十二章 光耀盐阜
驻村记
前案记
繁花记
五、精彩片段
历览了盐城大地上遗留下来的潮墩后,我猛然醒悟,大地是一把神奇的标尺,天空因它而高远,海洋因它而辽阔,山川河流因它而有形。它不仅能丈量自然中的一切,亦能丈量时光及时光深处的风云变幻,甚至世道人心。而这把标尺的刻度又是极隐秘、极深沉、极厚重的。盐城大地上遗留下来的潮墩,无疑就是这标尺的某个刻度,成为我们窥探盐城这方水土历史的重要密码。
“盐城历史上潮墩的大量出现,与盐城自古以来的煮海为盐密不可分。”多年来专注于地方历史文化研究的朱义刚先生告诉我,潮墩堪称黄海之滨最初的土地。
对于朱义刚先生的这一论点,我持认同态度。试想一下,古代沿海居民为了“煮海为盐”,必须走上近海的海滩作业,而黄海的潮汛随时来袭,面对铺天盖地的海潮,人们难以及时躲避,一些人被无情的海潮卷走。痛定思痛,古人于是开始用人类的智慧与大海进行斗智斗勇——在海水退潮后,人们抓住机会赶紧在海滩垒土筑墩。等到海水涨潮时,海滩上的人们便爬上土墩避潮,这样的土墩就形成了早期的潮墩,也被称为避潮墩、救命墩。
随着时间的推移,潮墩也越筑越高、越筑越大,并逐渐有人在较大的潮墩上盖屋定居,慢慢延伸开来,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个栖居的村落。而且,潮墩除了避潮外,还兼具挡潮的功能。经过多年的自然造化和人工努力,由潮墩而沙岗,古海岸线也在不断向大海延伸。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潮墩又堪称“围海造地”的雏形。以盐城黄海湿地核心区条子泥、黄海森林公园所在地盐城东台市弶港镇为例,它就是一个由潮墩而逐渐成为陆地的典型。
时光回转至明嘉靖年间,时为大海的弶港刚刚从黄海的海平面中冒出了两个沙洲,逐潮而至的盐民、渔民遂就地取材,在沙洲上垒起两个潮墩,一为“弶墩子”,一为“笆斗山”。弶,指的是一种捕捉工具,在当地方言中,“弶”有抵挡的意思,弶墩子实际上就是能够抵挡海潮的海中高地。笆斗山也不是一座山,因这处露出海平面的沙洲形似旧时贮粮用的笆斗而得名。这两处沙洲出现后,因其仍泡在大海中每日吞吐潮汐,并无人居住。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弶墩子与笆斗山这两个遥相互望的海中沙洲,终于在淤泥源源不断的填充之下,和岸滩连为一体,形成了海滩陆地。屈指算来,这片陆地的成陆史也就120多年,称它为中国最年轻的土地之一,一点儿也不为过。
目光再投向历史更深处,当历史的车轮驱动人们从原始社会走向封建社会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再加上官盐制度的产生,垒筑潮墩也成为官府组织的行为,加速了潮墩的垒筑。据明万历年间编纂的《盐城县志》记载,其时盐城境内的海滩上有大小潮墩百余个。
而且,彼时为防越闹越烈的倭寇、海匪等侵扰,潮墩还兼具了“烽火墩”的报警功能。官府也组织民力在海滩上垒筑了70余座比潮墩小很多的“烽火墩”,这些“烽火墩”一方面防备倭寇、海匪,另一方面也对盐民起着监督的作用。
可是,随着盐民数量的增多,潮墩严重不足。清乾隆年间续编的《盐城县志》卷十五《筑墩防潮议》记载:“滨海之地,最苦海潮……飓风飙发,潮汛暴起,倏忽水高丈余,庐舍人民,立时淹没。浮尸积体,伤心惨目……防潮之道不可不亟讲也。防潮之道奈何?惟筑墩则可以防之。”这段文字,告诉我们一个触目惊心的事实:古时盐民缺墩保命、丧生海口屡见不鲜。那么,筑了潮墩后,是否就能确保盐民性命无虞呢?
事实并非如此!
我查阅了1939年盐城沿海北境发生的一场大海啸史料,那次海啸中不少沿海居民爬上了潮墩避难,可海潮经月不退,大量居民逃过了海啸却没逃过因饥饿而死的命运。另外,海啸发生时,正值夏日,毒蛇、老鼠亦逃上潮墩,导致不少沿海居民命丧毒蛇之口、时疫之中。
如今,大海东去,古时遗留下来的潮墩也失去了作用,盐城境内大量潮墩被当地农民平整成了良田,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掀起的土地平整运动,让曾经遍布盐城全境的潮墩、烽火墩大量消失。能够遗留下来的潮墩遗址,现已屈指可数。
岁月,抹平了盐城境内曾此起彼伏、星罗棋布的大小潮墩,但潮墩在古盐民生产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给盐城人民带来的深远影响,永远也难以被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