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应用最新版本的下载
点点应用最新版本的下载

李春雷:是收获,也是播种——读《大地上的精灵》有感

2025-09-01 14:45

  收到江苏作家韩修存纪实文学《大地上的精灵》的时候,正值盛夏,万物燥热,我也不静。不知不觉就过了一段时间。当我坐下来时,燥热和潮湿已然没了踪迹。蝉鸣依稀还在,可是蝉却不多见了。忽然明白,如果不能歌唱,选择闭嘴,是何等明智。

  放眼望去,不知道秋是什么时候来的?夏又是什么时候去的?只是抬头看天时,天似乎高了一层,云朵也有了悠闲的模样。挨挨挤挤中多了几分俏皮和可爱,了几分静谧和祥和。

  韩修存,生于六十年代初期的苏北农村大学毕业后,泗洪县中学教书育人,1991年考取公务员、1996年调入宿迁市委宣传部,后又从事文化旅游、纪委工作,2007年至2021年先后任四个村的第一书记,市委派驻工作队党委委员。

  宿迁市,地处江苏省北部,是一座产业兴旺、蓬勃发展的青春城市宿迁历史悠久,古称洪泽湖。宿迁自古便有"北望齐鲁、南接江淮,居两水(即黄河、长江)中道、扼二京(即北京、南京)咽喉"之称。

  宿迁境内有世界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及乾隆行宫遗产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金融生态市、联合国环保节能新型示范城市。

  如果梦想是一粒种子,那么土地就是最好的乐园那里有足够的养分,让种子发芽,开花,结果!韩修存找到了这样的一处乐园,无疑是幸运的。

  修存兄以其扎根乡村十六年的深厚积淀,创作出“大地四部曲”——《大地上的梦想》《大地上的课堂》《大地上的芬芳》《大地上的精灵》。这部兼具时代厚度文学高度和泥土芬芳的纪实文学交响曲,不仅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生动记录,更是一部融合了个人生命体验与国家宏大叙事的文学力作。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苏北地区十年九灾,水是第一大隐患。宿迁人民在生活中,不断试验,不断总结,最终用智慧和勇敢,利用水资源,走水路,因势利导,做起了亲水产业,才有了大运河,古黄河沿岸、洪泽湖沿岸、骆马湖湖滨、海水库等一处处风景应运而生,成了历史回眸时的不可替代,伉俪牵手时的独一无二,幸福生活的花团锦簇。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美丽风景一定少不了花的点缀,花的芳香,花的绽放。比如:“导沂整沭”功臣王大锹、水利先锋董大车、“水龙王”王学秀、“反租倒包”的播绿人卢秀丽、“家门口就业”的推行者无纺布袋大王朱金、“中国好人”张泽荣、周咸材、致富后,回报乡亲的刘强东、助人为乐、心存善念的“土鲁班”杜存安等等一朵朵鲜花恣意盛开。每一朵花,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形态意识和故事。

  作为江苏省作协“作家定点深入生活项目”的担荷者,修存兄并没有以旁观者姿态走马观花,而是“一手拿锄头,一手拿钢笔”的亲历者,以主人翁的精神参与其中。

  从1992年春季泗洪西南岗扶贫开始,他扎根宿迁贫困农村,这段经历不仅使其扶贫事迹与“时代楷模”黄文秀(是我的长篇纪实文学《秀儿》的主人公)等八十人共同入选国务院扶贫办《全国驻村帮扶典型案例》,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更为其创作积累了第一手鲜活素材。

  作品围绕“地该怎么种?地由谁来种?钱该怎么赚?人往哪里去?楼怎么上?口袋要怎么脑袋要怎么富?”这大核心问题展开叙事,深度探索了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的实践路径。

  通过成立"土地合作社"、发展高效农业、推广"三来一加"(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定做和农副产品加工)项目、创新"扶贫+农旅+电商"模式等具体案例,作品展现了脱贫攻坚战中的中国智慧与基层创新。尤为珍贵的是,并未停留于政策解读或成就展示,而是将笔墨集中于"人民大众群体形象的展示与塑造",避免了人物形象的标签化与故事的空洞化。

  作品既记录了"草变金、草变电、草变肉、草变肥"的秸秆综合利用实践;反思了民房改善中可能出现的"土地财政""房地产泡沫化"等隐忧,早在2009年就著书立说发出了"循序渐进""尊重农民意愿"的警示。这种既"报喜"也"报忧"的创作态度,使作品超越了简单的颂歌模式,具备了更为深沉的思想力度与历史纵深感。

  纪实文学《大地上的精灵》,充分发挥了报告文学"跨文体"的特性,将新闻的真实性、文学的感染力与政论的思辨性有机融合。作品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人"的典型化手法,通过驻村工作队、村干部、普通农民等多重视角,构建起立体丰满的乡村人物群像。

  本书最突出的特点是"在场写作"——作家不仅是时代的记录者,更是变革的参与者。这种双重身份使其作品既具备新闻的时效性,又拥有文学的深刻性;既有政策的宏观视野,又有生活的微观质感。贴近实际、走近生活、走进群众是文艺创作的不二法门,而修存兄作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这一伟大事业的参与者,身处'剧中人'和'编剧人',以历史的厚重真情记录了这一火热生活。把文章写在大地上,用大地作纸,以汗水为墨,把写作与乡村振兴融于一体。这种写作使其作品避免了报告文学常见的材料堆砌问题,而是充满生命的温度与实践的智慧。

  “大地四部曲”也为文学如何服务国家战略提供了成功范例。宿迁职业技术学院将作品纳入党建读物体系,"让学有特色教材,讲有自编书籍",实现了文学创作与社会效益的良性互动。这种文学赋能乡村发展的模式,拓展了报告文学的社会功能。

  合上这本书,自然就想到了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闭目凝神,细细回味,甘之如饴。依稀看到一簇簇蒲公英,带着梦想的一粒粒种子飞向更辽阔的远方;一株株麦秸花,相互簇拥,彼此支撑,房前屋后,装点着街头巷尾;一片片向日葵,向上生长,向下扎根;向阳而生,默默坚守着脚下的土地。多么美好的画面,这种芳香,艳丽,和摇曳不被岁月所腐蚀,不被历史而遗忘,不被时光而磨灭。在这里,定格成一幅画,每个劳动者在富足的物质生活基础之上,不再是小我的自我满足,而是悄悄酝酿着,不动声色地尽自己的力量在中国农村大地上播种着高维度的精神文明之花。

  更为惊喜的是,修存兄用一只智慧之笔及时记录了下来。秋天,除了赏花,更多的是采摘果实。比如:红彤彤的爱园苹果,脆甜甜的花园酥梨,黄橙橙的橘子,圆溜溜的橙子等等,颗颗饱满,粒粒晶莹,无一不透露着欢喜。这沉甸甸的收获,源自春天的播种和耕耘。

  秋天,其实也是播种的时节。比如:小麦、油菜、菠菜、花草树木等等。

  每天、每时、每刻,也都是播种的好时节。播种美好,播种希望,播种善良,若如此,还有必要去担心其他吗?

  虽然蝉不见了,但是却一直都在。

  是为序。

  (于2025年8月19日石家庄)

Baidu
taptap点点官方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