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在《道德经》中倡导的处世哲学,向来是穿越历史迷雾的清醒剂。当我看到周新的长篇小说《招投标》时,封面那朦胧的光亮,高楼的剪影,深邃的河水,似乎都在传递着 “道法自然”的具象化。
在此之前,“招投标”是我从电视、新闻里知道的热词。本以为,这是资本与富人的游戏,与普通人的生活隔着无形的壁垒。出于对陌生领域的好奇,我抱着“补点行业知识”的心态翻开书页,却卷入一场兼具商业博弈与灵性觉醒的情感浪潮。
乍看书名《招投标》,很像是一部充满尔虞我诈的商战小说,但是随着情节的铺展,我发现它更像一部社会小说。作品以一对隐于幕后的老板为线索,巧妙串联起招投标的完整生态。李光田与江自妍曾携手打造商业版图,却因经营理念不同而分道扬镳,公司拆分为“地产公司”和“建筑公司”,婚姻也走向终结。江自妍因病退居幕后,由领养的儿子江远涛接班;李光田则深陷忏悔与觉醒的困境,两股无形的力量,牵引着两家公司的命运走向。
正是这种“幕后人物定方向,台前故事展细节”的叙事手法,使招投标的流程不再是冰冷的说教。从获取信息到公开招标,从投标准备到开标定标,书中以鲜活的情节还原了每个环节的精彩;甚至连“围标”“串标”“流标”“废标”等专业概念,都是通过竞争中的真实案例变得通俗易懂。作者宛如耐心的向导,用故事拆解商务知识,既满足了读者的求知欲,又避免了枯燥感。
小说的惊艳之处,是对商业逻辑与生命哲理的巧妙勾连。宋文玲将招投标与婚姻类比的段落堪称全书“灵魂一笔”:“公开招标相当于征婚,邀请招标相当于相亲,议标相当于自由恋爱,串标相当于多人追一个……”初读很有趣,细想却惊叹;原来世间百事真的“殊途同归”!无论是行业上的明枪暗箭,还是生活里的爱恨情仇,都离不开“规则”与“本心”的权衡。这种以小见大的智慧,让小说跳出了行业的局限。
作品借助人物和情节,对当下社会现实展开了深刻反思,比如江自妍得知公司中标后,做出的惊人决定是对行业的“清醒一击”;又如那段精准洞察:“远处的房子,原来是开发商的金矿,现在像老百姓的牢笼……”这种反躬自省恰是“道法自然”中“观物悟道”的延伸,使作品超越文学本身,践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当一个行业违背“供需平衡”的自然规律,过度追逐利益,最终必然面临“回归理性”的反噬。
通过人物命运的沉浮,小说探讨了“价值观与时代关系”的深层命题,正是“道法自然”中“顺势者昌,逆势者亡”的现实演绎。李光田的人生轨迹,堪称“被欲望吞噬的典型”。他从小老板到大老板,却在财富扩张中迷失本心,不仅对婚姻失去忠诚,而且在商业上见利忘义,最终落得亲人入狱、儿子意外离世的悲剧。反观江自妍,始终保持清醒与远见,用“顺应趋势”的心态为公司谋得长远生机。俩人对比像一面棱镜,折射出不同价值观在时代变迁中的不同结局。当多数人沉迷于短期利益、违背规律盲目追求时,那些坚守本心、着眼长远、懂得顺势而为的人,才能在变局中站稳脚跟。在快节奏的功利环境下,小说提醒我们,真正的成功不是财富的堆砌,而是对商道的敬重和对本心的坚守。
书中对“生命无常”的刻画,更添了一份人文厚重。李光田的儿子意外离世,没有任何预兆,就像生活中突如其来的离别。这种不刻意渲染悲伤,却让悲伤直抵人心的写法,更能引发读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诠释了“道法自然”中“接纳无常”的智慧。当李光田在百亿资产与家庭破碎的对比中领悟到“世间万物,不论善缘还是恶缘,都要以善相待”时,也让我们明白了道法自然不是消极的随波逐流,而是在接纳无常后,依然保持对生活的善意与敬畏。
作为资深地产人,作家周新将行业洞察与人生思考融入书中,透过文字传递给读者:无论身处哪个行业,都应保持对本心的坚守,对现实的哲思,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再看封面的朦胧日光、高楼和凌波,我忽然明白,那些招投标项目的刀光剑影里,不仅有行业规则,更有道法自然的深层规律。顺应规律不代表妥协,坚守本心不意味固执,在时代大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顺势而为,才是对生活最好的响应。《招投标》用文字搭建起一座商业与人文的桥梁,读来余味无穷;更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寻得一份从容与清醒。
(许文艳,中国散文学会会员,taptap下载的游戏、江苏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散文、纪实和书评散见于《青年文摘》《风流一代》等期刊杂志,出版文学专著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