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应用最新版本的下载
点点应用最新版本的下载

《江苏新文学史》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2024-06-21 15:20

  点点应用最新版本的下载讯  2024年6月19日,《江苏新文学史》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党委书记吴义勤江苏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梁勇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中国作协副主席、江苏省作协主席毕飞宇江苏省作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副主席郑焱江苏省作协名誉主席范小青江苏当代作家研究中心主任韩松林《江苏新文学史》总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丁帆江苏当代作家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王飞省作协副主席朱辉、胡弦、胡学文,及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江苏新文学史》各编主编等出席研讨,会议由江苏省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贾梦玮主持。

  《江苏新文学史》由江苏省委宣传部批准立项并直接指导,省作协和江苏当代作家研究中心组织编撰,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项目于2019年正式立项,依托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等江苏高校科研队伍,由丁帆任总主编,60多位在全国文学界有重要影响的老中青文学史家和批评家共同组成编撰队伍。《江苏新文学史》全书共12编30卷1000万余字配套的《江苏新文学史史料卷》共40卷1300万字,对江苏文学史乃至中国文学史的书写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与展望:江苏重要的文化工程

  作为梳理研究百年江苏文学文脉的重要工程,《江苏新文学史》得到了与会领导的一致肯定——

  吴义勤认为,《江苏新文学史》的推出,是江苏文学界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成果,具有开创性、典范性和引领性意义。丛书的面世为中国百年文学史的书写与构建提供了重要参考和有益启示其一呈现了区域文学史的典型模本,规模宏大,涵盖全面,全面系统完备呈现百年江苏文学的发展面貌其二是一份形质兼备的学术文本编撰团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历史观,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既保证史料的详实,又以史的眼光做出中肯的价值判断和学术评价,充分阐述江苏文学的地域特色其三为中国文学整体发展背景下区域文学史建构提供了独特的样本为中国新文学史提供更为完整丰富的史料,也能为中国文学的整体研究提供一种具体独特的学术视角。

  

  阎晶明指出,江苏是中国当代文学的文学大省,南京又是世界文学之都,这样一个特别的文学区域应该有一部与之匹配的文学史,《江苏新文学史》的出版恰逢其时这部书不但对江苏全国其他省份或地域文学史的书写都有很强的启示意义这是一部研究论述史料相结合的重要著作,全方位展现了百年江苏文学发展的脉络。江苏文学的发展还在不断的丰富、壮大、发展中希望今后推出更多成果,为江苏新文学史续写华丽篇章

  

  梁勇表示,《江苏新文学史》作为百年江苏文学的“一方之全史”,有着“存史、资治、教化”的重要作用。丛书不仅系统总结了江苏新文学发展的经验,全面展示江苏新文学发展的轨迹,深入提炼了百年江苏新文学史的当代价值和世界影响,成为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的重要补充和丰富还为中国文学研究学术体系的构建做出了一次重要的探索成为构建中国文学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重要成果之一。

  毕飞宇说,《江苏新文学史》既是一部文学史,也是一部学术史它的出版巩固了江苏文学在中国新文学版图上的重要地位,与中国新文学百年发展的历程相得益彰、交相辉映,从此江苏新文学史不再是零散的,而是一个具有系统性、权威性的宏大体系。回望过去是为了更好展望明天省作协将继续团结全省作家朋友维护江苏良好的文学生态,脚踏实地、精益求精,推出更多凝聚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为构筑新时代江苏文学的新高峰贡献力量。

  韩松林和丁帆回顾了项目的组织协调和编纂成书过程。项目期间,韩松林和丁帆组织的编委会各编主编会议及全体编纂人员会议有30次左右,丛书完成后又不计时间,与出版社和相关的主编逐一研究解决问题。韩松林感慨,这当中深深体会到大项目要有大支持、要有好队伍、要下大决心项目的成功离不开江苏省委省政府江苏省委宣传部的决策和支持离不开省内专家的同心协力,在涉及史料体系架构的决断上,要有胆略史见。丁帆表示,丛书编纂秉持基本原则就是“开放包容”:扩大文学的内涵与外延,将海外华文文学、网络文学、戏剧影视文学乃至评弹、评话、琴书等地方艺术纳入文学史视野,包容个性化的学术观点,鼓励新的审美发现;“宽进”的同时则是“严出”,在修史质量上精益求精,审校时发现不合格,不惜毁版重来。

  聚焦与开放:区域文学史的地理建构问题

  翻开《江苏新文学史》,1000万字煌煌巨著,以1892年韩邦庆创办《海上奇书》杂志和连载《海上花列传》为起点,分文学思潮与批评、小说、通俗文学、诗歌、散文、报告文学、传记、戏剧影视、儿童文学、世界华文文学、网络文学、文学报刊等12编,共涉及作家3419位、作品13107篇(部)。

  会上,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平和常熟理工学院教授丁晓原作为各卷主编代表,分享了丛书的编纂思路。何平主持《江苏新文学史》小说卷后三卷工作,他说,编写之初,大家就形成共识,要尊重改革开放以来学术共同体的学术共识,尊重江苏新文学的文学现实,尊重江苏文学的发展规律。秉承这种学术心态,再具体处理好三对关系:一是中国新文学史和江苏新文学史的关系,一是个人的学术观念与整个学术共识的关系,一是长时段与各个阶段的关系,以保证基本贯通的历史逻辑。

  丁晓原担任报告文学卷主编时,同样特别关注怎么在中国新文学史的坐标系中确立《江苏新文学史》的站位。他认为,江苏报告文学具有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价值,它既以非虚构文学的方式记录了时代的律动和变迁,也为中国报告文学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比如对文体的创新和开拓、对具有江苏特色中国价值的重大题材的书写。

  “编写过程中,感觉我们是在做一个如何去撰写地方文学史的实验和尝试。”何平感慨。

  地方文学史的编写,首要面对的或许是空间层面的概念划定:如何界定作家的籍贯,如何对待行政区划的流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监事长、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孟繁华和《文艺报》副总编刘颋均提到《江苏新文学史》里的大江苏概念既覆盖江苏籍作家的文学作品涵纳“在江苏包括非江苏籍作家的文学活动创作刘颋认为,这套书立足江苏的地域特性、历史文脉等对江苏新文学特点作了整体性呈现和表述,“它回答了我内心一直以来的疑问:江苏文学何以成为江苏文学又是如何形成的

  “丛书的总体思路是既把江苏新文学史置于总体的中国新文学史的一部分来叙述,又特别呈现江苏文学史作为一个区域文学史的地方特色”,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杨庆祥说,它不是一个机械的地方隶属于整体的关系,而是构成了一种对话关系比如高晓声与“探求者”就跟整个中国当代文学发生了对话关系

  这种地方与总体的对话,在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的分析中可见一斑。她注意到,《江苏新文学史》在论述江苏校园诗歌热潮只谈江苏校园诗歌,还将其置于一个沸腾的诗歌年代背景在大的版图中谈江苏诗歌版图小说卷则细分为历史反思的小说创作、国家市场驱动的小说创作先锋写实并行的小说创作,将十年来的江苏重要作家悉数纳入,回到了江苏文学在当代的生动现场

  这套书整体性路径首先是照应大的家国历史,这是我们公认的、共有的背景,同时会更加注重小传统,也就是江苏自己的地方性传统。”《文艺报副总编岳雯指出,里面可以看到像南社、探求者这些文学社团草蛇灰线般埋伏在百年文学史中包括戏剧一卷谈到的文显,是在大传统里头提很少的重要戏剧家,只有在小传统里头他的重要性会被重新铸造出来。

  正如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清华所说,这样的书写不只是对地方史的梳理,也如同一个扇形的展开文学思潮与批评编第一卷从新文学发端到1970年代,第二卷将1980年代之后的文学运动和景观单独表述,不仅符合历史的大逻辑,也有利于展开改革开放以来的江苏文学丛书对南社等重要文学社团早期活动的梳理,为新文化运动找到了更多历史资源和背景;“改革开放以来的先锋派、新写实、新状态等既是全国性文学潮流,以江苏为大本营,江苏作家批评家是引领这些潮流的。  

  史实与史识:文学史书写的审慎和创新

  编纂文学史,不仅关乎史料的搜集和捡选,也浸透了关于何为文学、何为新文学的判断与思考。

  这套书的学术性很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监事长贺绍俊说,比如在起点问题上,以《海上花列传》作为江苏新文学史的起点,是一种文学史观上很可贵的见解,一方面意味着新的文学早在清代末年就酝酿成形了,一方面也看到了通俗文学在整个新文学史中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分类上,大胆吸纳了通俗文学、戏剧影视、网络文学,重新评估通俗文学的价值和地位此外,将报纸期刊单独成一卷这就看到了新文学与现代期刊的密切关系,一定意义上,新文学就是在现代期刊上诞生的”。

  江苏新文学史——如果说,“江苏”将地方与总体相勾连,“新文学”则致力于将文学与现代性相贯通,后者尤其体现在对起点和分期问题的判断上。“这套丛书没有沿袭过去的分类,而是按照现代思想和文化进入中国以及在中国社会的传播和影响这一基本脉络来划定”,《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琼分析指出,“为什么以《海上花列传》为起点,我的理解我们睁眼看世界以后,形成了新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新的人类,以此形成了新的文学表达这一识见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文学与世界、过去与当下的镜像关系,包括丛书中对文学机制与文学生产关系的记录和探讨,都颇有价值。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刘大先进一步指出,将文学思潮和批评单列一编本身就体现出新文学史的意义所在,新文学之所以跟传统古典文化不太一样,就是由于新文学已经成为一个自主的经过了现代性分化的独立的文化、文学、文艺生产部门非常明确的对文学内涵和外延的界定

  不过,作为“史”的书写,《江苏新文学史》的编纂既是大胆的,又是审慎的,坚持论从史出,小心翼翼、力求避免编者之“识”覆盖文学之“事”。丛书关于事件和本体的处理是很好的,孟繁华指出,作家作品是文学的本体,也应当是文学史的本体。过去,中国当代文学史饱受诟病的便文学史学化问题,对当代事情要立马作出历史判断,但“当代文学史是我们正在经历的,在这种情况下把本体作为重要的书写对象,因为作家是真的存在,这不是伪问题因而,身为写作者和被研究对象,范小青深怀感激,“每一个江苏作家拿到书后都会看看自己在哪里,对自己的鼓励有多大,还有什么不足,这既有史料价值,又对当下创作有推动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孙郁重点分析了散文卷,认为编者别具匠心地将诗人的散文通俗作家的随笔等纳入分类标准体现了书写者的多样性书中对作家作品的分析很细致,谈到吴稚晖、刘半农、陈源、顾颉刚、李晓峰等人的散文时,逐一评点,用野与邪形容吴稚晖,用“游戏笔墨”形容刘半农的杂文……跟传统文学史的鉴赏和写法未必一样    

  《江苏新文学史》以地方为中心,以作家作品为本体,再由主干开散出更多枝叶,经由不同时间点形成驳杂的脉络和缝隙,生长出葳蕤繁茂的文学世界。

  这套以一个以文体分类为主导线索的文学史,试图将文学史中各种各样的前沿探索和思考悉数绘入图谱,内容之丰富和包容让与会专家印象深刻。刘大先认为将出版传播单列一卷,这本身是新的现象,原先设想的那种界限明确的文类划分可能面临着新的融合状态,这当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潜能,“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一部带有探索性的文学史”。

  当代人写当代史,本就是充满探索性的工作:如何筛选作家作品、如何对待经典化的未完成……《江苏新文学史》采纳适度的“薄古厚今的原则,不仅让丛书呈现出空间上的聚合和开放,也体现了时间上的弥散与流动,本质是对文学实践的关注与展望。

  当代文学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它仍在向前发展,当代人为当代修史,也许首要的任务不是筛选,而是为未来留下最有价值、最有分量的印迹。贺绍俊说。(文/俞丽云;图/于邦瑞)

Baidu
taptap点点官方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