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曹文轩儿童文学奖已经成为中国儿童文学原创的重要平台,推出了一批又一批作者与作品,越来越深入地走进了孩子们的心中。当一个文学奖走过十年、连续举办五届后,许多经验值得认真总结,这些经验已经融入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的发展之中,并且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在组织、创作、评论与接受等领域中的资源。
不管是哪一种文学奖,不管这个文学奖如何命名,如何创建,它总要有所依托,或经典,或地方,或名人。曹文轩儿童文学奖是以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当代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先生的名字命名的。曹文轩先生以文学的公益之心,以对儿童的爱心,同意设立这个奖,持续支持这个奖,这是曹先生对中国当代文化建设、对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的奉献。曹文轩先生是这个文学奖的核心,体现的是以他为引领的中国儿童文学的当代发展与未来理想。正是方方面面的支持与努力,使它成为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品牌。
新时期以来有过许多文学奖,一些文学奖诞生了,一些文学奖消失了,这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断代文学史。一些文学奖未能继续下去,原因之一就是没有能与时俱进,缺乏成长性。而曹文轩文学奖的特点之一恰恰是它的成长性,曹文轩先生以他宽阔的胸怀鼓励成长,鼓励兼容并蓄,而曹奖的主办方更是站在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发展的前沿,放眼世界,以儿童为本体,不断修正,吐故纳新,一直保持蓬勃向上的精神。
文学奖要兼容并蓄,要搞五湖四海,但又要有自己的个性,否则就是千人一面,结果众多的文学奖就成了一个文学奖。为什么需要众多的文学奖,说到底,就是因为文学本身就是丰富的,它的不同价值、不同理想、不同风格需要不同的文学奖去申张。曹文轩文学奖在当下的儿童文学奖中可谓独树一帜,从命名、运行机制,从原创性到文本,尤其是它的美学主张都具有很高的辨识度,并以此在儿童文学创作界具有了广泛的号召力。这种个性化的文学奖对文学生态的建设意义重大。
在本届评审工作中,许多评委指出,已经到了对曹文轩文学奖从学术上进行阶段性总结的时候了。曹文轩先生既是作家,又是学者,这一双重身份决定了曹奖的研究性、探索性、创新性与学术性。而每次的参评作品又会带来许多儿童文学创作的新动向,为曹文轩文学奖贡献了新鲜的话题。更重要的是,五届评下来,不管是从精品生产机制,还是从人才培养机制,抑或是从历届获奖作品所沉淀下来的审美特点以及这些特点的变化轨迹与横向影响,都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众多视角与研究专题。
二
从第五届曹文轩文学奖长篇参评作品看,有这样几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是对传统文化的表现。这在此前的参评作品中虽然也有体现,但在本届参评作品中的占比更为突出,而且题材越来越向特色化、地方性甚至有些小众的方向发展,这当然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加强有关。除了饮食文化这样比较大众的题材外,像匾额的制作、推光漆器、古籍修复等,不要说青少年,就是对成人读者来说,也是比较陌生的。这些作品的知识性都比较强,它们对普及传统文化,提高小读者的知识面,认识劳动的光荣和工匠精神无疑是有益处的。二是边地写作与文化多样性。这也是这几届一个增长点,它说明了曹文轩文学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吸引了许多西部的写作者,更重要的是,一些作家认识到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特别是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性的理解,使得这一主题与题材的写作成为许多创作者的共同选择。这也是儿童文学参与国家叙事的典型表现。三是对“两山理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表现。本届参评作品中,有许多作品在这方面进行了题材的开拓。一些作品结合乡村振兴来表现这一主题,而另一些作品则关注自然,对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进行了多方面的表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对生态文明的认识拓展了传统动物小说的广度和深度,并由此丰富了动物小说的艺术表现方法。最后就是对重大题材的反映。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不少作品都涉及这个领域,而且挖掘了不少新的题材,如中国少年远征军等等。与此相应,一些重大主题与其他历史题材结合了起来,在多题材的融合创作上实现了共赢。比如对华侨生活的反映,不少作品就把先辈海外创业与抗战结合了起来。其中有些作品在内容上表现得非常专业,比如“侨批”,对非东南沿海的青少年读者来说可能比较陌生,这些作品体现了作者专业上的良好修为和严谨的创作态度。
不管什么特点,它们都是当下社会现实、儿童教育与文化氛围的反映,是儿童文学创作审美的变化。从这个角度说,曹文轩儿童文学奖就是中国儿童文学的风向标,是观察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发展变化的重要平台。
三
本届曹文轩儿童文学奖评出了五部长篇小说获奖作品。
《灼灼桃花盐》是一部乡村振兴、传统文化和边地文化结合在一起的作品。小说的故事发生地在云南藏区,这里有制作木碗的传统,“每个藏族人从满月起,就拥有专属的木碗。‘一人一碗,一碗一生’,木碗要随身携带,人在哪儿,碗在哪儿,直至生命的终点。”小说的主要人物之一梅朵的心愿之一就是要送给刚出生的妹妹桑珠一只木碗,可是由于家里不宽裕,对梅朵来说,买木碗几乎不可能完成。幸好小山村还有一个特色,那就是由于远古地质演化的原因,形成了丰富的盐矿,当地一直有开采的传统,几乎每家都有盐田,于是,梅朵决定把自家荒废的盐田再利用起来,背卤水晒盐攒钱。
在第一书记许书记的带领下,乡亲们养黑山羊、康巴香猪、康巴香鸡,种葡萄、辣椒、芫根等经济作物,多管其下努力实现产业脱贫。而且还打造了盐田旅游项目。同时,木碗特色产业也得到了发展。小说将人物的故事融进了这一乡村振兴的主题叙述。作品刻画了新时代少年自强不息的精神,歌颂了多民族之间的友谊,在自然景色与民族风情的描写中营造出了动人的诗意。
《海那边》的主人公阿乌是名小华侨,被迫下南洋寻找生计。到了泰国后被骗成了矿工。在矿区的苦难生活中,他与许多同样被骗来的矿工结下了友谊,目睹这些下南洋的打工者思家之切,阿乌不但给矿工们写信,还决定帮矿工们把信也就是“侨批”带回家,由此开始了他漫长的侨批递送历程,在克服艰难困苦中成了一名勇敢的水客。
随着故事的展开,抗日战争的背景逐渐加深,阿乌自觉地加入到为抗日组织传递经费和消息的“口批”行动中。他凭借着自己的勇敢与智慧,不但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也在战斗中成长为了一名有着强烈的家国情怀的有为青年。作品是一部非典型的抗战小说,也是一部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的成长小说,同时,因为“侨批”这一特殊的题材,使作品充满了深厚的历史感,通过侨批这一历史文档,将沉入时间深处的情感记忆打捞出来,从而又使作品成为了一部文化小说。
《大象穿越北回归线》是在真实事件的基础上创作的一部儿童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内容上具有复调性质的作品。一般来说,这类有现实生活原型的小说很容易被真实事件牵扯,所以,作品另起炉灶,重新构思。一开始并没有直接叙述大象北移事件,而是从十二岁哈尼族女孩夏至起笔,从她与父亲的矛盾和她对爸爸的抱怨写起。夏至的爸爸是一名森林消防员,因为这一特殊的工作,使得爸爸陪伴她时间少了许多,再加上妈妈早逝,夏至与父亲的这种关系对她的影响就变得突出了。有了这样的铺垫,这时再将故事的主体引入进来,在看上去矛盾更加尖锐的时候却给故事带来了柳暗花明的机遇。
亚洲象群北迁事关重大,爸爸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守护象群,而夏至在探寻爸爸的工作中一步步走进了爸爸的生活,不但逐渐理解了爸爸的工作,也目睹了象群之间动人的互助场景,见证了人们在保护动物过程体现出的爱与环保精神。作品故事生动,描写细腻,有着浓郁的南方风情。热带风景的呈现色彩斑爛,如同油画一样。
《爷爷的推光漆器》是一部以传统文化为内容的长篇小说。作品中的丹髹爷爷是一位推光漆器的老艺人,“推光漆”是一种“技、艺、人”三合一的高超艺术。它历史悠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小说的开头反复渲染了爷爷对丹髹的宠溺,所以,当爷爷去世后丹髹一时无法接受。为了追怀爷爷,丹髹和爸爸利用假期去平遥古城,寻找当年爷爷学艺成长的足迹。
在平遥,丹髹不仅与推光漆器的艺人们一起回顾了爷爷从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一代艺术家的过程,理解了爷爷经历的“物理上的饥饿、精神上的饥饿、人生层面的饥饿”三重饥饿后人格的升华,从而心理上得到了很大的安慰,也将对爷爷的怀念之旅变成了对推光漆器的考察学习。她在现场知道了如何用“天运、宿光、星缠、虹见”这些工具,经过“平金、丹髹、堆鼓、描锦”这些手法,把由“百里”寻来“千刀”剐割得到的“一两漆”变成美仑美奂的艺术品。后来,丹髹下场与小伙伴们一起进行推光漆器创作,在实践中领略到了这门艺术的奥秘,在精神上也得到了洗礼,“她会坚守着初心,在感怀爷爷、追求‘不朽’的成长之路上勤勤勉勉、勇敢无畏”。
小说还是一部有着生命教育意义的作品。它试图通过人物与故事让孩子们明白什么是死亡这样严肃的问题。小说的最后,丹髹渐渐明白,上天给人类安排了许多事项,包括离去和死亡。即便人们都总有那么一天会离开,但可以自己选择不做日日躲避、对抗死亡的人,而去做每天都好好生活着的人。死亡和离开只是生命中的一个环节,而不是全部。死亡仅仅代表着死亡本身,它并不能阻挡一个想成为英雄的人去成为英雄,并不能阻挡一个热爱生活的人继续热爱生活!不管丹髹是不是真正明白,这样的思考总是有益的。
《月光照在番仔楼》与《海那边》有些相近的地方,都可以说是华侨题材。如果说《海那边》的内容主要是历史,那《月光照在番仔楼》则是现实与历史相结合,而叙述的视点主要是在现实。小说中的爱丽丝是个小姑娘,她的妈妈当年与一位英国画家相爱去了英国并生下了她,现在丈夫去世,妈妈便带着小爱丽丝回到了中国。这个家庭是华侨之家,祖上几代人漂洋过海闯荡,现在还有人在海外。正因为这样的原因,华侨之家把祖国、家族看得很重。爱丽丝的外公“一直觉得,华人家庭的子孙,不能忘本”。所以爱丽丝来到中国后,外公就让她熟读家训祖训,记熟《三字经》,给她推荐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典籍,让家里的亲戚都来帮助她了解中国文化。所以,小说既是这个小外国人学习中国文化的过程,也是借她的眼睛来看中国。
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爱丽丝认识了许多人,他们是亲戚、邻居,是在华侨小学上学结识的同学和老师,他们都是有故事的人,都有着在海外打拼的亲人。小说用二十四节气作为叙事的结构,描写了中国东南沿海的自然景色、风土人情,爱丽丝品尝着从未吃过的美食,看欢乐的舞龙和有趣的木偶戏,听长辈们讲述他们下南洋的传奇故事。爱丽丝是一个适应性很强的孩子,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她就融入了当地生活,“她就像一株太阳花,只要把籽放进泥土里,一点阳光,一点雨露,就蓬勃地开出一大片花,什么色彩都有。”
四
如上所述,第五届曹文轩文学奖呈现出了新的气象,获奖作品更是各具特色。当然,结合当前儿童文学创作的实际,本届参评作品也给人们带来了不少值得思考的问题。一是反映儿童当下现实生活的好作品不多。不管是表现儿童的积极成长,还是直面儿童成长与教育中的问题,抑或是表现儿童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等等都是如此。二是儿童长篇小说的风格还不够丰富。一些题材大家扎堆到了一起,而另外一些题材和类型却少有人问津,比如孩子们喜欢的幻想类长篇小说就很缺乏。三是如何处理作品的知识性与可读性上还要花功夫。一些文化传承类作品在知识上太用力了,但人物形象的刻画与故事情节的安排却不怎么到位,人物在知识以外,尤其是故事性不强非常影响小读者的兴趣。四是科幻作品创作期待创新。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已经渐入佳境,少儿类科幻长篇创作要紧紧跟上。不管是从国家的科技战略,还是从培养孩子的科学精神,鼓励孩子们的科学想象来说,都需要大量优秀的儿童科幻小说。
相信有儿童文学创作者们的努力,有儿童文学理论评论的引领护航,有像曹文轩儿童文学奖这样的优质原创平台,中国的儿童文学一定会越来越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