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应用最新版本的下载
点点应用最新版本的下载

“我今后努力的方向依然是‘人’的问题”——贾梦玮散文创作研讨会在南京召开

2024-12-10 15:41

  2024年12月8日,贾梦玮散文创作研讨会在南京召开。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吴义勤,省作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副主席郑焱,省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丁捷,来自省内外的专家学者郜元宝、张新颖、张清华、谢有顺、潘向黎、王燕、崔庆蕾、曾攀、丁帆、王尧、王彬彬、丁晓原、张光芒、何平、陆志宙、李伟长等参加研讨会。研讨会由丁捷主持。正在柬埔寨参加外事活动的中国作协副主席、江苏省作协主席毕飞宇,提前发来祝福的消息,转达对与会专家的感谢,并祝研讨会圆满成功。贾梦玮是江苏省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也是《钟山》《扬子江文学评论》的主编。在当代文坛,贾梦玮拥有多重身份。他身兼作家、编辑家、评论家以及文学工作组织者等多种角色,荣获文学创作、文学编辑、文学评论等多种文学奖项,策划责编的作品中有9篇(部)获得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曾获“江苏名编辑”称号。此次研讨的文本,包括修订再版的《红颜》《南都》和新作《往日情感》。《红颜》关注历史上被扼杀、被污名的女性人物,倾注巨大的同情与体察;《往日情感》视“往日”为“故乡”,借重温生命中的某些时刻,从回忆中“成为”自己;《南都》摹写南京城的往昔与当下,鲁迅、张爱玲、赛珍珠、金陵制造局、文德桥、拉贝故居等人文风景悉数流淌笔端,堪称又一部“南京传”。

  吴义勤在讲话中首先代表中国作协对研讨会的召开和贾梦玮散文创作取得的成就表示祝贺,他认为贾梦玮在散文创作方面自成一体,形成了他自己对散文理解和创作的方式,也是他实现自我对于文学理解的方式。他的散文切入点很独特,题材也很独特,有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对知识分子的反思与批判,他有批评家视角和编辑家的眼光,因此他的散文创作,一定互相都有启示和触发。郑焱在致辞中说,深入探讨贾梦玮散文创作的艺术特色与价值内涵,总结经验,交流心得,为江苏散文创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与方向。希望各位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贾梦玮的散文创作进行深入剖析与解读,让我们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贾梦玮的散文作品,也为江苏散文创作的繁荣发展提供更多的意见和建议。上海文艺出版社副社长李伟长和译林出版社副总编辑陆志宙从编辑的角度表达了对贾梦玮多年来支持帮助原创文学出版业的敬意。

  穿透历史的微光,观照当下现实

  “美,何罪之有?”《红颜》书封上印着这样一句“文眼”。在吴义勤看来,《红颜》从人性和生命的角度来重新观照历史上那些或被符号化、或被遮蔽的女性形象:“后宫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窗口,透过这个窗口,贾梦玮看到了女性,也通过女性看到了男性,他批判封建社会对人的戕害,表达了一种发自性情的思考。”书中作者写到了宫怨、宫妒、江山与美人的冲突,在他看来,破除红颜薄命的魔咒,需要女性的内、外部都能有所革命。从历史转入当下,他也犀利指出,“爱情已经成了现代人类污染和异化最严重的领域之一”。贾梦玮的《红颜》《南都》容易让人联想到“历史大散文”或“文化大散文”的概念。“古人评价作品的最高境界就是‘堂庑特大’。不过可惜,很多‘大散文’的‘大’是做出来的,把自己吹得很大,但贾梦玮克制住了这种冲动。”复旦大学教授郜元宝说。他注意到《南都》中作者写到了许多和南京有关的人物,桐城派姚鼐、周氏兄弟、经济学家朱偰、张爱玲、赛珍珠等,其中“南京鲁迅”的研究视角顺应了近年来的学术新路径;朱偰因反对拆除古城墙而陷入政治风波的故事,为当今的城市发展“补”上一课;《南京的赛珍珠》一篇则指出了赛珍珠受到的评价问题。对贾梦玮散文的全面理解,江苏省作协副主席、苏州大学教授王尧提供了两点颇有价值的观点,他认为,贾梦玮在所有的这一类历史散文里面包含了非常大的特点,就是重新来解释历史,来重构知识分子。“重新来讲述古代史,重新来讲述中国知识分子的宏大的抱负,非常有思想,而且这个思想比较敏锐,敢于讲话。”“梦玮和时代、历史构成了很紧张的关系,紧张的关系不等于冲突,紧张的关系是产生思想和张力的非常重要的原因。”“《南都》里面写的赛珍珠故居,我几乎见证了写作的缘起,我们在南大一起走,梦玮指着一栋楼说这是赛珍珠故居,讲了他了解的史料和他自己的感觉。”上海市作协副主席、专业作家潘向黎回忆,她说,“梦玮的瞬间写得很有穿透力,在现实当中的灵光一闪,被生活当中的某个细节给打动了,瞬间就能穿越千年,又记录很深刻的哲学、历史、人文思考。这一点上看得出他有对于禅学、禅宗的长期的研读,可以说是带有禅趣的。”“贾老师笔下的历史不是宏大叙事的历史,不是一种大历史,而是一种具象化和细节化的历史,有的是历史的沉积以及历史的人物,历史的典型文化等等。”《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执行主编崔庆蕾同样关注到贾梦玮散文的历史意识,“他是由这些历史的碎片来进入整个历史”。

  “往日情感”:是沉淀,是沉默

  《往日情感》的第一篇《地铁上也有生离死别》,讲述了作者日常乘坐地铁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在王尧看来,这类散文最难的是处理好“寻常”与“奇崛”的关系,类似“地上,地下,都有人生的十字路口”这类金句,猛地从日常经验中升腾起来,给人以惊艳之感,“需要作者拥有比较强大的心理张力和语言的能力。”作者还援引古人的“凡睹人家男女、大地林沼,总是境”“譬如蟭螟虫,在蚊子眼睫上做窠,向十字街头叫云:土旷人稀,相逢者少”等,来阐述自己对庸常人生的超越之径:人与人之间,互为意境;即使在拥挤地铁上,渺小如我们,还是完全有能力获得一定的心理情感的空间。复旦大学教授张新颖谈到,写作是对抗时间的方式,同时时间也成就了往日的情感,“我看《往日情感》这本书的时候,我能够感受到时间累积的层次,慢慢累积的层次。”如果说梦玮的散文比较深厚,比较蕴藉的话这里面是有时间累积不同层次,情感层次、思想层次在里面。“贾梦玮是我最早的几名学生之一。”南京大学资深教授丁帆说。比起多年前他作序的《红颜》,他更欣赏贾梦玮在新出版的《往日情感》中表达的对时间、记忆的理解,“他在《后记》中写道,文学的回望,除了哲学的意义外,还是要从往日找到情感的力量;一个作家,负有不可推卸的‘记忆之职责’”。 《散文海外版》杂志编辑部主任、执行主编王燕认为,贾梦玮的整个文学作品没有蹭热点,没有宏大的文学写作,都是生活当中所见所闻的事情,这个作品里面都是长期观察和沉淀。

  智性之美、仁人之爱

  王国维说,“散文易学而难工”。为何“难工”?“拿历史散文来说,如何穿透历史材料,平衡情感、思想、知识几者之间的关系,就是一道难题。作者既不能过于直抒胸臆,也不能藏得太深、只剩对历史和知识的转述,而是要拥有‘写作的幻术’,用思想把材料统合起来。”中山大学教授谢有顺说,“历史散文最终应传递的是非历史的力量,让读者觉得这不是在写历史,而是在写人生、写自我、写当下。贾梦玮的优长恰好是‘软硬兼施’,是头脑与心灵、情感与知识的结合。”“贾梦玮的散文我认为最典型的特征就是自然”,江苏省作协副主席、南京大学教授王彬彬认为散文自然是很重要的,“它的情感表达是自然的,它的结构也是自然的,它的叙事是自然的,语言是自然的。”“唯真情才能自然,不做作、不别扭”。“散文是写常识、写常情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把笔触对准那些生命的平均值,而意味着要去关注那些失意者、失败者。”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平说。此外在散文修辞上,南京大学教授张光芒关注到,贾梦玮在创作中时常能够重新审视词与物的关系,跳出模式化的思考窠臼,譬如从“两小无猜”到“两小有猜”,从“失败是成功之母”到“成功是失败之母”,以及在“情商”“智商”之外提出“爱商”,认为“爱的能力才是人类最后的精神家园”。“他的文字透露着一股智性之美。”张光芒说。“高人”写小说,“异人”写诗,“仁者”写散文——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清华做了这样一个概括。就贾梦玮而言,散文作者之“仁”,既体现在《红颜》中,他几乎化身“贾宝玉”,对历史上的女性人物表达“千红一窟,万艳同杯”的隔空思悼;也体现在《往日情感》的《文人传统——从王鏊到柳亚子》一篇中,他援引《三国演义》诸葛亮的“儒有君子小人之别”,来表达对文人传统和文化传承的再思考。在张清华看来,这些观点无疑是“仁”的。常熟理工学院教授丁晓原也有同样的观点。“贾梦玮散文写作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守持知识分子的价值立场,而‘人性’实为‘知识分子性’的要义之一。关于‘何为知识分子’固然有不同说法,但他显然倾向于认同法国史学家雅克·勒戈夫的描述:‘在理性的背后有对正义的激情,在科学的背后有对真理的渴求,在批判的背后有对美好事物的憧憬’。一如他在《红颜》中审视将女人、美人、才女变成非人的异化力量,最终将矛头对准了祸‘美’、祸‘人’的封建专制制度。”“从知识和洞见到气势和意趣,这里面有很多的辩证和纠葛在这里面,这也是贾梦玮散文的多种层次,不同维度和多元化的意趣,都周旋在里面了。”《南方文坛》副主编曾攀说,“周旋着周旋着突然有一个突进的过程,这又到达了另外一种境界和见识。”“贾梦玮特别在乎‘人’之为‘人’的地方,包括人的价值、人的局限,人本来的样子和被扭曲、被伤害的样子。‘人’是他写作的一个立足点,他追问着人的意义、人的走向。”潘向黎说。她赞赏贾梦玮的散文是透过历史的取景器以及作品中体现的格局、骨力、悲悯、深思、深情、禅悟等等。

  研讨会最后,回顾自己的创作人生,贾梦玮感叹,他从来没有创作小说或诗歌的愿望:“散文是跟我最搭的文体,通过散文我能处理好自己,处理好别人。为文犹如为人,散文和作者之间更是统一的。作为有志于散文的写作者来说,我今后努力的方向依然是“人”的问题,不是文的问题。”

Baidu
taptap点点官方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