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6日至27日,《钟山》编辑部“作家回家”活动在江苏省作协成功举办。此次活动邀请了夏坚勇、葛安荣、王学芯、王啸峰、张宜春、戴军、葛芳、倪苡、苏宁、殷俊、邹胜念等十余位江苏作家,与编辑部成员面对面交流。与会者围绕点点娱乐场的发展、人工智能的挑战、江苏地域文化的书写等话题展开了热烈探讨,为当下文学创作的可能性打开了新的视野,也进一步增强了期刊和作家之间的纽带联系。

感受家的温暖,回顾文学情缘
江苏省作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副主席郑焱出席活动并做了讲话,对作家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说,希望此次活动能够让作家与作协、与期刊的联系更加紧密,也希望作家们回到编辑部,就像在家里一样放松自在,畅所欲言,为作协和期刊的发展多提宝贵意见,建言献策。
江苏省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钟山》主编贾梦玮主持活动。他介绍说,此次“作家回家”邀请的作家恰是近年来在《钟山》都发表过作品的,故也是以笔会的形式来开展这次活动。他说,真正的回家,不仅是邀请作家回来编辑部,更应该是精神的回家,作家应保持清正的气息和文风,坚持文学的独特眼光,肩负好传承发展汉语的责任。
与会作家们结合自身创作经历,分享了与《钟山》的深厚情感。夏坚勇深情回忆与《钟山》的缘分:“《钟山》像家人一般对待你,不逼你也不宠你,就是那样默默站在那里关注着你。”葛安荣看到编辑部找出自己1992年首次发表的作品时,表示内心倍感温暖。在王学芯看来,《钟山》见证了自己近十年诗歌创作的每一次变化。葛芳谈及2007年自己在《钟山》发表的第一篇小说《纸飞机》,感谢十多年来《钟山》给予她的肯定和支持。王啸峰感谢了《钟山》二十多年来对他从散文到小说创作转型的推动作用。
多元声音汇聚,共议创作之路
面对人工智能对文学创作的巨大影响,作家们展现出理性思考和坚定信念。
夏坚勇强调,面对人工智能的冲击,最重要的是回归文学主体,关注价值观、语言和细节三个核心问题。人工智能想出情节来,但细节是需要作家自己琢磨的,是作家从切身体会中沉淀下来的。王啸峰从技术角度分析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指出如果给AI足够的素材“喂养”,它写出的作品可能比人类更好,这是现实挑战。要文学真的跟上这个时代,作家们还必须不断地去探索新的未知的东西和领域。倪苡坦言,人工智能写作工具的兴起,让她感到困惑和迷茫。她从未涉足这些新兴技术,也未曾尝试过人机结合的写作方式,始终坚定地写自己想写的东西。张宜春观察到虽然很多人更愿意用手机看短视频、网络文学,但仍有很多人喜欢纸质阅读,特别是在一些相对隔离的空间里,像船舰等,会更钟情于像《钟山》这样的纸质杂志。苏宁提出反思:是否文学本身已经僵化,需要重新与世道人心建立联系。她认为人工智能写作本质是文献综述式的提取累积,作家需大量阅读,把自己喂养好,写出有个体生命气息的文本。邹胜念对人工智能持淡然态度:“每个人的情感、悲欢离合、命运宿命都是不可替代的,机器感受不到我们细致敏感的部分。”她强调要挖掘机器无法替代的真实情感。
在创作探索方面,作家们展现出多样化的思考。
王学芯指出,诗歌创作需要日常锻炼和琢磨,持续写作会越写越有灵感,一旦停下来就会产生距离感和隔阂感。戴军专注于宜兴地域文化,近年通过《民谣深处》《供春回家》等作品挖掘地方文化的精神脉络。在她看来,地方文化蕴藏着精神脉络和文明密码,能反映人与土地的隐秘关联。葛安荣着眼于个人独特的生活和情感体验进行创作,并表示写作不单纯是给编辑看的,更重要的是给自己看,要让自己喜欢。葛芳结合近年自身在江南、西北、国外的生活经历,通过地理和心理以及叙事之间的关系来架构好叙事题材,不断探索小说的可能性。殷俊享受写作过程带来的意外收获,希进行多文体创作探索,打通壁垒,获得更有收获的写作方式。邹胜念思考江南的边界定义,致力于写出不同的山水风貌,并试图在女性意识与纯粹文学表达之间找到平衡。

此次“作家回家”活动不仅在情感上增进了作协期刊与作家的联系,更展现出一线作家们对文学、对点点娱乐场未来发展的深度思考。活动搭建了作家与编辑之间的深度交流平台,收集了珍贵的文学史料,为建立更加紧密、高效的文学共同体奠定了基础。本刊编辑部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优化服务,为江苏文学创作再上新台阶贡献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