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应用最新版本的下载
点点应用最新版本的下载

“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化与当代性”学术工作坊在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举行

2025-10-10 14:25

  2025年9月27日,“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化与当代性”学术工作坊在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207报告厅和101室顺利举行。本次工作坊由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与《扬子江文学评论》编辑部联合举办。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苏州大学、上海大学、香港浸会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数十所高校及《文艺争鸣》《当代文坛》《新文学史料》等学术刊物、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等机构的五十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围绕“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化与当代性”议题展开深入交流。

  开幕式由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谭桂林教授主持,taptap下载的游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副主席郑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勇,湖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原党组书记、主席夏义生,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院长罗宗宇先后致辞。出席开幕式的,还有taptap下载的游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扬子江文学评论》主编贾梦玮,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清华。


 (开幕式)

  郑焱书记强调本次工作坊议题对梳理21世纪中国文学脉络、构建文学研究新范式的重要价值,期待学界以此为契机突破研究瓶颈。刘勇会长提出文学研究需历史纵深与当代视野双轮驱动,既要锚定文学史坐标,又要回应时代文化命题,把握未来与不确定性。夏义生先生结合“文学湘军”的创作与研究实践,指出湖南学界在21世纪文学历史化进程中的在地性探索价值。罗宗宇院长介绍了湖南大学文学院在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学科积淀,表达了对学界同仁共探学术前沿的热忱。

  本次工作坊设置主题发言和分场研讨,共五场活动。

  主题发言环节亮点纷呈,来自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多位知名学者云集一堂,围绕核心议题各抒己见,以深厚学养与独到视角碰撞思想火花,为二十一纪中国文学发展注入新思考。

  第一场主题发言主持人为《新文学史料》主编郭娟,评议人为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卓今。


 (第一场主题发言)

  香港浸会大学教授黄子平以“20世纪过来的人”与“80年代遗民”双重身份切入文学研究思考,分析新生代作品解读难点,深入评析当代文学历史化问题,将洪子诚《当代文学史》作为参照,肯定其文学生产过程研究的经典价值,并犀利指出当下研究存在“过早放弃80年代审美启蒙、陷入商品化审美”的缺陷,引起学界对文学研究方向的深思。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孙郁以多学者研究为例,说明差异视角的价值,又举徐梵澄、冯至案例对比,呼吁培养差异化学术语境、丰富教材,以多元视角推动文学研究突破。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吴俊指出当代文学有“随机性”“有机性”“未完成性”三大特征,并据此提三点建议:建立关键历史的总体视野、重视其一体多面性、探索由案例研究到文学史的方法论,强调批评史的基础作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清华认为新世纪文学研究历经“历史化转型”,为学科脱困提供契机。通过反思转型问题,张清华教授强调“当代性”核心是反思与人文性,同时指出当前历史化研究成果虽丰富却高度碎片化,呼吁结合过往思想与当下冲动建当代性逻辑。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南昌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赵稀方以香港报刊史料为核心,纠正文学史偏差,考证文学起点、还原抗战时期香港文学生态、厘清作家史实,呼吁学者尤其是青年学者开拓华文文学视野,以史料还原真相。

  第二场主题发言主持人为《当代文坛》副主编赵雷,评议人为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肖百容。


(第二场主题发言)

  中南大学教授欧阳友权以“中国网络文学的修史之变”为题展开分享,指出网络文学是当代文学不可回避的重要板块。他强调网络文学修史需立足史料、史实和史观,呼应“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指出研究需扎根过去、敞开当下,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双向互动,体现其历史化与当代性的逻辑张力,这也是修史的意义与生命力所在。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教授王彬彬认为学界需平衡文学的同一性与差异性,既承认新文学的延续性(如现代汉语使用),也不能忽视1949年后社会主义文化与此前文化的性质差异,同时指出当前现当代文学研究界面临常识与共识崩塌的问题,呼吁建立学术共同体。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郜元宝认同历史化研究的价值,将其分为“文学本身历史化”与“文学研究历史化”,强调后者需依托史学方法梳理材料、事实,但也指出当前现当代文学历史化存在碎片化、地方性问题,不同研究板块因时空间隔难以对话,总体性研究空间受限。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文贵良提出AI时代给现当代文学研究带来的三大挑战,引发对“主体性”的重新审视。一是作家主体性的困惑。二是文学语言主体性的冲击。三是研究者自身主体性的质疑。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何平认为工作坊议题因存在异议而更具讨论价值——即便“历史化”与“当代性”缺乏共识,二者并举(历史化的当代性、当代性的历史化)的对话关系,正是此次会议的核心价值,且历史化与当代性本就相互关联。他指出,“21世纪中国文学”并非仅指21世纪发表的作品,还包含21世纪前文学如何进入这一范畴,其讨论需结合文学、文学史、研究与批评的多重时间维度。

  第三场主题发言主持人为《文艺争鸣》编辑部主任张涛,评议人为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李永东。


 (第三场主题发言)

  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周新民指出,会议核心是探讨“如何处理历史化与当代性的辩证关系”,而这本质是文学史书写的时段把握问题——布罗代尔提出文学历史存在长时段、中时段、短时段,21世纪中国文学属短时段,仅靠短时段观察易出现误判,需结合长时段视角。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李浴洋从会议邀请函提及的1985年“20世纪中国文学”“新文学整体观”概念切入,指出更有意义的是以此为参照,审视40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发展轨迹——“20世纪中国文学”打破近、现、当代文学三分格局的构想未实现,但其作为“生产性概念”的当代性价值仍值得关注。厦门大学中文系系主任徐勇教授围绕“史料研究的理论化与历史化”展开分享,强调需以总体性视野把握史料价值。关于“理论化”,他指出理论为史料研究规定概念、方法与方向。对于“历史化”,他提出三大内涵:一是“史料的文学史化”;二是把握“史料与长时段的关系”;三是处理“史料碎片化与整体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徐刚结合其新作《从新文学到新世纪文学,当代文学的变革与挑战》,指出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始终未纳入新世纪文学,深层原因是新世纪文学超出既有文学史知识范畴,难以用五四新文学以来的“启蒙——革命”观念加以解读。

  学术工作坊上午议程尾声,《扬子江文学评论》副主编何同彬作发言总结。他肯定每场主题发言评议人的精彩评议,并指出本次工作坊已从早期“小而精”的沙龙模式升级为“学科交叉、议题前沿”的学术盛会,期待学者们将研讨成果转化为学术创作,推动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范式革新。

  下午的第一场分场研讨,由《扬子江文学评论》编辑部主任童欣主持,湖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刘长华评议,中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晏杰雄、易彬、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龙永干、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院长任美衡、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乌兰其木格、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杨姿和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石岸书参与研讨。

  第二场分场研讨,由《扬子江文学评论》编辑李杨主持,湖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罗先海评议,上海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朱羽、苏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刘阳扬、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语言文学学院老师赵天成、复旦大学中文系副研究员吴天舟、武汉大学文学院老师吴海洋、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宋夜雨和湖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汤志辉参与研讨。


(分会场研讨)

  二十余位学者聚焦二十一世纪文学相关概念,提出“新世纪文学是伪命题”,认为其仅以自然时序划分,不符合中国文学与重大社会转折关联的传统,同时肯定“新时代文学”因社会转型实现质变、“21世纪文学”具备科学性与包容性的特点;梳理“21世纪”概念从“未来指向”到“未来性丧失”的演变,剖析当下推进21世纪文学历史化的内在根源。

  在文学历史化实践路径方面,与会者们分享多元思路:从文献重刊、口述历史、年谱编撰入手,强调回归原始文献与历史语境,指出口述需守独立立场、年谱要重规范积累;聚焦“现代大学校刊”等特色文献,以具体案例说明通过原始文献建立历史感的方法;提出借“形势分析”与“情感研究”摆脱历史化实践困境,主张构建多维度历史意识,突破纯文学范畴开展研究。同时,针对网络文学,学者们则指明其作为新型文学样态的价值,既涵盖多元题材与传播形式,也面临历史化困境,建议结合数字人文更新批评范式,探讨打通与传统文学鸿沟、实现经典化的可能路径。

  展望学科发展,在文学史书写层面,专家学者们以新中国成立初期四部新文学史著作为例,提炼平衡经验为当下提供借鉴;强调21世纪问题多为20世纪问题延续,主张以20世纪史料研究为基础;提出书写21世纪文学史需纳入科技维度,兼具判断力与想象力,明确需回答21世纪文学任务、对中国的认识、文学重新定义等核心问题,为学科发展指明方向。

  为期一天的“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化与当代性”学术工作坊在思想的深度碰撞中落下帷幕。这场由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与《扬子江文学评论》编辑部联合打造的学术盛会,不仅汇聚了五十余位学界同仁的远见卓识,更以“历史化”与“当代性”为锚点,为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打开了多重对话空间。

  展望未来,期待学界同仁能以此次工作坊为重要起点,持续深耕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研究领域。在历史脉络的系统梳理与当代文学现场的深度观照中搭建对话桥梁,于理论探索与文本阐释的双向互动中挖掘新命题、开拓新维度,为文学学科的创新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也为中国文学未来的丰富书写与价值建构,提供更为坚实、更具前瞻性的学术支撑。 

Baidu
taptap点点官方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