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青春是生命之泉的涌流,青年是文学发展的希望。江苏作协历来重视青年文学人才的发现培养,通过组织培训、学历教育、文学评奖、青年论坛等多种方式,帮助青年作家、批评家成长成才。2019年起,先后启动两轮“名师带徒”计划,推出“文学苏军新力量”“江苏青年批评拔尖人才”等人才梯队,进一步建强文学苏军方阵。省作协下属四大期刊同样把青年文学人才培养列入办刊重点:《钟山》举办全国青年作家笔会并联合《扬子江文学评论》举行扬子江青年文学季,设立面向全国青年作家的“《钟山》之星”文学奖;《雨花》坚持做好“绽放”“雨催花发”栏目,承办“雨花写作营”;《扬子江诗刊》设置“新星座”“早知潮有汛”栏目,每年评选扬子江年度青年诗人奖,推出江苏十佳青年诗人,举办长三角新青年诗会等青年诗歌活动;《扬子江文学评论》推介优秀青年学者的批评文章,连续七年组织扬子江青年批评家论坛,2023年起,深入高校文学院举办学术工作坊……江苏作协多措并举,囊括新鲜“青年面孔”,凝聚青年文学力量,展现文学薪火相传的独特魅力,见证一代青年作家、学者的探索与创造。
近期,江苏文学以全新栏目“文学新火”,与四大点点娱乐场联袂推介具有创作实力的青年作家、批评家。本期与《钟山》杂志共同推出获第二届“《钟山》之星”文学奖“年度青年佳作奖”的青年作家——余静如。
余静如:以悲歌抚慰世间人心
作家简介

余静如,女,1989年生于江西, 现居上海,2014年开始发表作品,小说主要见于《十月》《花城》《钟山》《西湖》等杂志,曾获“柳林杯·《山西文学》奖”、“《西湖》新锐文学奖”等,出版小说集《安娜表哥》《以X为原型》。
创作成果

《安娜表哥》 余静如 | 著
译林出版社

《以X为原型》余静如 | 著
中信出版社
余静如部分作品书影
获奖情况
2020年
获第二届“《钟山》之星”年度青年作家奖
2021年
获第八届“西湖·中国新锐文学奖”
2023年
获2020-2022年度“柳林杯 ·《山西文学》奖”
第二届“《钟山》之星”文学奖” 年度青年佳作
余静如《鹳草洲葬礼》
“葬礼”,一种地域性的文化仪式和文化符号,成为象征性的隐喻,浓缩了鹳草洲近三十年来的变迁和衰亡。古老传统的远逝,伴随着人事的凋零,小说叙述不动声色又暗藏波涌,在缓慢沉郁的语调中,现代性的焦虑、失落和惆怅逐渐浮出水面。回忆与当下交织,现实与荒诞盘绕,黑暗的河流边,余静如唱出一曲温婉悲悯的歌,对抗着坚硬的冷漠,抚慰了难愈的人心。
作品选读
鹳草洲葬礼
回 家
祖父祖母离世多年,但他们留下的一切仍然焕发生机。园子里尽是长了几十年的果树。每年都有迁徙的鸟儿成群结队在树上歇脚,它们叽叽喳喳吵闹,却隐没在巨大肥厚的枇杷叶子下边,被人一惊,便黑压压的飞起一片,把撞见它们的人也吓得不轻。园子里还有许多别的植物,一条细窄的小径从它们中间被开辟出来,通向住宅,一座砖木构造的两层小屋。它线条干净,外观如同幼儿绘画本上未上色的房屋简笔画。
老宅现在没有人居住。我做了简单的打扫,放置好自己的行李。我带来的东西不多,我并未计划自己要在这里住多久。我回乡的念头触发于上海火车站地铁口的一则旅游宣传广告,熟悉的山峦间架起了缆车,峡谷中飘荡着五颜六色的橡皮艇,我从未想过会以这样的形式看见家乡的小镇——一个闭塞的连战争都躲过的地方。我感觉诧异,想回去一探究竟,也想休息一阵子,城市里的空气和无规律的作息让我的身体出了不少毛病,我请了一个长假。
高大的树木和密密丛丛的花草将我与外面的世界隔离开。我每天几乎什么都不做,只是点着炉子,看着红通通的炭火或是窗外发呆,我的思绪像春天泥土里钻出的昆虫,从院子里最近的一株兰花的花瓣开始,一直钻进板栗树伸出最远的那只树梢。我很享受这样的日子,尽管多年以前,我几乎整个青春期都在厌烦这座房子,那时候它让我感到老旧不便,但现在它是独特的了。
时间在园子里流淌,当焦虑稍稍得到缓解,我便收拾行李,打算回到城市里去。但这一天,园子里的入口处突然出现一个访客,那是一个极为普通的女人。我还未来得及判断和思考,她已经拨开入口那扇木头围栏的扣锁,沿着小径朝里走进来。我大吃一惊,这里长久无人居住,也从未有人来找过我,但是,关于旧日的记忆帮助了我,我记起童年时,几乎每天都有人穿过小径来找祖父祖母。那些来客往往一边叫喊着祖父母在邻居们口中的称呼,一边说出自己的目的,比如借鸡蛋或者蔑筐,比如索要几片枇杷树上的叶子煎药,又比如家里有了喜事或是丧事要摆宴席请客。当然,也有人像这个女人一样,一声不响,轻车熟路就进来了。我急忙走出门去,当我走到将院子和小径隔开的最后一重篱笆门边,她也已经走到了我的面前。我看清楚她,一个约莫三十岁到四十岁之间的年轻妇女,她衣着随意,不事修饰,头发随意挽在脑后,神情疲惫。女人手里牵着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男孩看起来是她的儿子,他背着一个花里胡哨的小书包,眼睛朝院子里边左顾右盼。
她丈夫死了
“我丈夫死了。”女人说,眼睛并不看我,“我要人帮忙。”
女人的语气很轻,却又不容置疑,好像我理所当然会帮她。我从未有过处理丧葬的经验,但我记起父亲曾经帮助一个朋友料理过他的丧事,父亲那位朋友也认识我,他知道我的名字和许许多多和我有关的事情(自然是我父亲在闲谈中所说的)。我唤他伯伯,但我除了他的姓氏以外,对他一无所知。他看起来性情开朗,体格健壮,在我祖母的厨房里展示过高超的厨艺。他曾是省级劳模。退休之后,他几乎每日都来我祖父的院子里坐着,与我父亲侃侃而谈。他说话时候声音很大,眉飞色舞。后来,他死于癌症,发现疾病时已是晚期。我没能见到他那张快乐生动的脸上现出绝望的神情,因为当我得知这一消息时,他的骨灰早已放进了墓地。我在一个暑假中听说了这一切,我父亲告诉我,他的女儿大哭着跑来我家的院子,对我父亲说:“叔叔,我的爸爸死了。”我父亲描述这些场景的时候,表情轻松,就像他谈论已经过去的一切。到现在,我也不知道死去的这位伯伯,他的女儿是谁,长得什么样子。但是我听到这些叙述,为那个女孩感到难过。在我的想象中,那个面目模糊不清的女孩不断地奔跑在那条长满花草的小径上,哭着说:“叔叔,我的爸爸死了。”
我打开篱笆门,站在那女人和她的孩子中间。虽然我不知道具体该做什么,但我想像父亲那样。虽然我不认识她,但她很可能认识我,或者认识我的父母、祖父母。她的眉毛微微皱着,嘴角向下拉扯,我把那理解为一种悲痛的表现,我没有询问她,她也没有再对我说话。她牵着孩子的手转身向前走,我也跟着他们走出去。我们走过一条充满泥泞的小路,这让我意识到最近一直在下着细雨。他们母子二人走在我的前面,每走一步,就留下一大一小两个脚印。
我们三人走着的这条小路,是我童年时期最讨厌的一条路。天晴时,这条路被邻居们以各种方式占用。下雨时,这条路上便充满泥泞。松开祖母的手,我在这条路上几乎寸步难行。我摔过跤,被混在烂泥里的鱼骨头扎破膝盖;我吃着茶叶蛋,被邻居从阳台兜头泼了一盆污水(无心的);我经过某户人家建房搭起的脚手架下边,被漏下的石子敲中脑袋……
我的祖父母把房子建在河岸边,鹳草洲的最深处,意味着我们家里的人在这条路上行走,直到走出鹳草洲,几乎要经过每一户邻居的房门。这些邻居们里边,有我喜欢的人,有我讨厌的人,也有我害怕的人。我小时候,这里很热闹,几乎都能见到各家各户大开房门,他们在院子里穿来穿去,老人坐着晒太阳发呆,女人们晾晒或是准备食物,男人们闲逛或是打牌、抽烟。大些的孩子跑来跑去玩耍,小的依在祖父母腿边撒娇。我祖母认识他们每一个人,她大方热情地和每个她看见的人打招呼,有时她随手在一些脏小孩的屁股上拍一下,逗他们哇哇大哭,有时候她颇为严厉地呵斥那些爱打架爱翻围墙、疯的像野兔子一般的少年男女。祖母很受欢迎,不管哪家两夫妻吵架,或是老人不耐烦活着要上吊,他们总是喜欢找祖母来开解。而我总是躲在祖母身后,拒绝和人说话,我害怕独自遇见大人们,也怕遇见小孩,我不像祖母那样可以和他们随意说话。或许,这和父母没有教我方言有关,除了祖父母,我不善于和鹳草洲里的其他人交流。
她是谁?
我想,这女人大概是鹳草洲里的某位邻居。她想必和我祖父母的关系不错,以她的年纪来看,她可能是当年那些光着屁股乱跑的小孩中的一个,也可能是某个像野兔子般的少女。我不记得她。小时候,在整个鹳草洲里,只有几户人家和我亲近:阮家、卞家、孃孃家。我常去阮家,因为他们家有个和我年纪相仿的女孩,她和我一样,跟祖父母住在一起。她的祖父母都是农民,他们在河对岸有自己的田地,常常一整天都待在农田里。她很少见到自己的父母,因为她的父母不在本地工作,而是去了很远的地方。我在大约五六岁的年纪,几乎每天都和阮家女孩一起玩耍。我们玩各种游戏,把祖母院子里的凤仙花捣碎染红指甲,搭建一个小小的灶台在铁锅里煮水果,拿粉笔在各家的院墙背后画画。我们很合拍,几乎没有吵过架,吵架也会很快和好。或许当时是因为鹳草洲里没有其他年纪相仿的女孩,我们都默认彼此是最好的朋友。我们待在一起的时间长了,周围的人也爱拿我们两个做比较。我唯一记得的一次,是阮家的祖父说,他的孙女拧毛巾十分厉害,力气大,拧过的毛巾不滴水。自那以后,一直到我成年,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独自一人在外生活,我始终觉得自己毛巾拧不干净。我的毛巾挂着,总是往下滴水。我时常想起阮家女孩,我从未见过她长大后的样子。我想,她现在的样子应该不会像我眼前的这个女人。她应该会比这个女人过得好些,或者好得多。
这个女人倒是很像雪梅的母亲,她额前垂下的头发,后脑上绑着的橡皮筋,小小的个子和微微躬着的背,这些都让我记起雪梅的母亲,一个温柔的中年妇女,我不知道她的姓名,只知道她的丈夫姓卞。卞师傅是个泥瓦匠,我母亲不喜欢我去他家,因为他的院子看起来脏乱。卞师傅每天都在想尽办法扩大自己住房的使用面积,用四处搜集来的废砖和烂木头搭起一个又一个简易的凉棚,他在里面养鸡,养猪,而动物们因为没有足够的活动空间,也无法时常见到阳光,难免从它们的棚子里散发出臭味,尤其是雨天,猪的排泄物顺着卞师傅挖出的一条浅沟顺着排水道流进河里,整条路上都是一股猪粪味道。我常常捏着鼻子经过卞师傅的家,直到我发现他家里住着一个乳名唤做雪梅的温柔姐姐,她不过大我四岁,却没有半点孩子气。我刚上小学的时候,祖母便托付雪梅带着我一起上学放学,这样省去家里不少事情。那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只有一个孩子,卞师傅家里却子女众多,雪梅已是他的第三个女儿,我从未见过雪梅的两个姐姐,听说她们都已经嫁人,雪梅还有一个弟弟,他和雪梅有一样清秀干净的脸庞,但我并不和他说话。我和雪梅熟悉起来之后,雪梅把我带到自己家里,她很喜欢我,帮我梳头,教我做作业。雪梅时常要帮父母干活,但双手却很干净,她的头发上散发出淡淡的香味,身姿挺拔,这些都让我喜欢和她亲近。我向雪梅抱怨他们家猪圈里的味道,雪梅思考过后告诉我,这个臭味没有让她感觉难受,因为她已经习惯了。之后雪梅突然想到了愉快的事,她告诉我,刚出生的小猪干净又可爱。这让我感觉振奋,央求雪梅,以后卞家猪圈里的母猪生了小猪,一定要带我来看。
我沿着鹳草洲的土路慢慢走着,我们经过许多旧日邻居的门前,这个女人始终没有停下脚步,我猜测着这个陌生女人的身份,在我的记忆中寻找与她相似的人。我想起了一位十分重要的女性,她在我漫长的童年中长期扮演着母亲一般的角色,而我并不知道她的名字,只是叫她孃孃。她和我并无血缘关系,却和祖母有着忘年的友谊。她们彼此信任,无话不谈,而我常常被祖母丢在孃孃家里,一玩就是一整天,孃孃会故意做我喜欢吃的菜,让我留下吃午饭,我在她家里午睡醒来之后继续玩,又留下吃晚饭。有时候我甚至在孃孃家过夜,我和她睡在一张床上。我在五岁之前,几乎有一半的时间在孃孃家长大。我对孃孃卧室里的陈列十分熟悉,高大结实的樟木桌子,圆胖的青花瓷茶壶,从孃孃的窗子看出去,是另一户人家的屋檐,黑黢黢的瓦片上总是有积水,一滴一滴往下落,落到下面的草丛里。我和孃孃亲近,和她的家人也很好,孃孃有着一个大家庭和众多亲戚。孃孃的丈夫是长途货运司机,我唤他大伯;孃孃的儿子名叫小北,女儿叫小南,他们俩都大我十多岁,我唤他们哥哥姐姐。在我还未学会说话时,小南小北都曾抱着我玩耍。后来我长大一些,他们不再念书,分别出去工作。每当他们回来时看见我,眼神就像看见家人一样随意。孃孃还有一个父亲在山里做和尚,他偶尔会出现在她家的院子里,他每次都穿着土黄色的宽大僧袍,蓄着胡子。孃孃称呼他某某师傅,这个“某某”是什么,我从未听清楚,想必是法号,电视机播放的香港武侠片里面时常有这样的和尚,一般都身怀绝技。我好奇地盯着他看,他只是似笑非笑看着我。孃孃并不让我叫他师傅,只说叫爷爷吧,小孩子随便叫。我问孃孃,她爸爸为什么要做和尚,孃孃答不上来,说世界上有些事情就是这样的,没有为什么。有一回孃孃抱来一只好斗的鸡公来祖母院子里养着,说这鸡公是她父亲从寺庙里带出来的,因为好斗,啄伤了不少香客。这样,我们家好生看管着这只鸡,它很快做了鸡群的主人,母鸡们也渐渐开始抱窝,小鸡们破壳而出,其中的不少都长成了花尾巴的公鸡。很多年以后,我有一次去孃孃家里,又看见了她的和尚父亲,不过是在香烛台上的相框里,他已经去世了,被供奉起来。在遗像里,他还是我所见过的那样子:念珠、僧袍、长长的胡子。
关于孃孃的这部分回忆让我陷入忧虑,我不希望孃孃家里有丧事。所幸的是,我看到孃孃的院门紧闭,而她也很快从孃孃的门前走过,没有停留。我同时注意到,我所经过的每一户人家,都紧紧闭着院门。这和我记忆中十分不一样。这一刻,鹳草洲里安静极了,我的心脏突突地跳动着,撞击着我的胸口。许许多多陌生熟悉的面孔一并涌现出来:活过一百岁的,瘦得像妖精的齐家奶奶;住在隔壁,爱偷窥别家院子的外乡女孩;长着六个手指头,见谁都笑的俊俏少年;被大火烧到面目全非,身体扭曲的中年男人,他走起路来就像一只发条兔子……
鹳草洲里有许许多多的住户。这些住户里,也有着祖父一脉的亲戚,祖父有一位堂兄弟,他的脸和祖父的脸有着同样的轮廓,他的名字也和祖父的名字相似。他有着庞大的家族,年节时分,我们两家互相拜访,祖母领着我四处唤着伯伯、姑姑、叔叔、婶婶……可是出了院子,我却认不得这样多的人。小时候,我躲在祖母身边,习惯于他们每一个人的存在,却从未了解过他们。现在祖母不在,我的回忆也没有了依托。关于他们的记忆像幽灵一般漂浮着。鹳草洲对我来说曾经很大,它几乎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永远也探索不完,然而我却已经失去了探索它的机会。自祖母去世之后,我几乎断绝了和鹳草洲的联系。即便是孃孃家里,我也很少再去。
走在我前面的这个女人,会是我的某位姑姑、婶婶、表姐、表妹吗?还是某个和祖父母要好的邻居,或者他们的子女、孙辈?我实在想不起来她是谁。
鹳草洲里一贯如此,一家丧葬,家家都要来悼念。甚至有许多能干的邻居,各自分工,帮忙操持葬礼。我停止猜测这个女人的身份,决心一定要帮上她的忙。我开始集中注意力,在记忆力搜寻和丧葬有关的事情。我不禁慌张起来,我所经历的两场最重要的丧事,分别属于祖父和祖母。祖父去世那年我只有十岁。那会儿我和父母已经搬离祖父母的院子,在另一处地方生活。我没能见上祖父最后一面,事实上,除了祖母,没人能见到祖父的最后一面。据祖母说,祖父去世那天的凌晨一点,他突然从床上坐起来,为自己穿上新衣。祖母问他什么,祖父只是不答。祖母又将他衣服一件一件脱下,安顿他睡。反复几次,祖父终于不再违抗祖母的意志,安静睡下。祖母在凌晨三点察觉到异样。她大声呼喊祖父的名字并且慌张地哭起来,一个一个拨打子女们的电话。父母和我就是被这样一个电话叫来的,当我看到祖父的时候,他已经被搬离温暖的床榻,放置在客厅中一张狭窄的竹床上。那张竹床是他自己编织的。在过去的每个夏天,我们都把它搬到石榴和柚子树连成的那片阴凉下午睡。祖父就躺在那张竹床上,身下垫着厚厚的被褥,身上已经穿戴得整整齐齐。他穿的仍是平时常穿的衣服。帽子也是他平时喜欢戴的,一顶软软的,深蓝色的小帽子,有着浅浅的帽檐。祖父看起来与睡着的时候无异,只是被哭泣着的人包围,我被推到祖母跟前,祖母拉过我的手,一边对我小声说着不怕,一边大声告诉祖父我的到来,祖母抓着我的手合上祖父微睁的一只眼睛。我的心里没有恐惧,时至今日我依然记得我的手掌抚过祖父双眼,那一刻是柔软和温暖。我并没有感到他的死亡。直到祖父被放进棺木,我才在这异常的一切中惊醒,祖父被放进棺木之后,人们在他的身上一件一件盖上他生前未曾穿过的新衣,直到他的脸和身体都被衣物深深掩埋,我切实地感到惊恐和悲伤,可我想,他们做的是对的,他们不需要向我解释什么,他们知道人死了之后就应该这样做,他们最后把一床厚厚的棉被也放进了棺木里。我觉得这一切对我祖父瘦弱的身体来说太沉重了。终于痛哭起来。
盖棺之后,亲戚们一个接着一个穿上了宽大的白色丧服,伯父和父亲戴上了形状奇特的头冠,棺材前边摆上了香炉和祭品。院门大开,一个个熟悉或陌生的面孔陆陆续续出现在祖父的棺木前,在一块白麻包裹着的软垫上跪拜、叩头、点香、烧纸。黑色的纸灰带着火焰的金边在半空中卷起来,分裂,变成更小的一片片灰烬,盘旋、上升,飞到院子里去。院子里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摆满了纸花圈,它们整整齐齐地一个叠着一个立着,一直从院子里延伸到小径上,再从小径伸出去,排到院门两边。
入夜时分,石榴树下搭起一个简易的木棚,摆出三四张方方正正的桌子椅子——也是我祖父亲手打造的。一个乐班走进来,他们都有些年纪,看上去和悼念的宾客无异,只是人人带着自己的乐器,唢呐、铙钹、小鼓、碰钟……他们一坐下就热闹起来。这热闹来自于声音,他们的乐器发出夸张的巨大的声响,节奏和音律都散发出一种不属于生者的喜悦。我初次看到这些仪式,却并不感到奇怪。因为结合了祖父的死,所有的仪式都变得诡异又合理。
我不知道到了那个女人的家里,我会不会也看见这样一番景象。可是让我意外的是,她竟然带着我走出了鹳草洲,走到开阔的大马路上去了。
…………
作品首发于《文学港》2019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