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青春是生命之泉的涌流,青年是文学发展的希望。江苏作协历来重视青年文学人才的发现培养,通过组织培训、学历教育、文学评奖、青年论坛等多种方式,帮助青年作家、批评家成长成才。2019年起,先后启动两轮“名师带徒”计划,推出“文学苏军新力量”“江苏青年批评拔尖人才”等人才梯队,进一步建强文学苏军方阵。省作协下属四大期刊同样把青年文学人才培养列入办刊重点:《钟山》举办全国青年作家笔会并联合《扬子江文学评论》举行扬子江青年文学季,设立面向全国青年作家的“《钟山》之星”文学奖;《雨花》坚持做好“绽放”“雨催花发”栏目,承办“雨花写作营”;《扬子江诗刊》设置“新星座”“早知潮有汛”栏目,每年评选扬子江年度青年诗人奖,推出江苏十佳青年诗人,举办长三角新青年诗会等青年诗歌活动;《扬子江文学评论》推介优秀青年学者的批评文章,连续八年组织扬子江青年批评家论坛,2023年起,深入高校文学院举办学术工作坊……江苏作协多措并举,囊括新鲜“青年面孔”,凝聚青年文学力量,展现文学薪火相传的独特魅力,见证一代青年作家、学者的探索与创造。
近期,江苏文学以全新栏目“文学新火”,与四大点点娱乐场联袂推介具有创作实力的青年作家、批评家。本期与《扬子江诗刊》共同推出获扬子江年度青年诗人奖、紫金山文学奖青年诗人——李黎。
李黎:于烟火处见诗意
作家简介

李黎,1980年生于南京郊县,2001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现居南京。1999年开始发表作品,曾获红岩文学奖、扬子江年度青年诗人奖、紫金山文学奖等。出版小说集《拆迁人》《水浒群星闪耀时》《夜游》《晓行夜宿》,诗集《山间》。
创作成果
李黎部分作品书影
获奖情况
2014
中篇小说《羞耻之夜》获红岩文学奖
2017
诗集《李黎的诗》获“2016·扬子江年度青年诗人奖”
2023
短篇小说《登顶之夜》获第八届紫金山文学奖
授奖词
2016·扬子江年度青年诗人奖
李黎
《李黎的诗》
李黎的诗在场、及物、自然,饱含人间烟火和世间百态,而同时他抽身而出、冷眼旁观,通过对日常事物的“凝视”而实现对其的审视、疏离与盘诘,既有入世之深广,又有出世之淡远。李黎的书写冷静、精练,言短意深,平中见奇,在人世的声色、虚无及语言的平易、欢乐等不无悖谬的范畴之间达成了精妙的平衡,于此地观照彼岸,于瞬间眺望永恒,牵一发动全身,以四两拨千斤,在颇具亲和力的语词帷幕之后构织出诗意氤氲、引人思索、耐人寻味的艺术空间。由此,特授予诗人李黎2016年度“扬子江青年诗人奖”。
代表作
关于书
在深夜微弱的灯光里
一本本书以少量的文字显现
书名,作者名,或者别的文字
少量书名和人名
站在光线的最中心
光似乎因此而来
因为光线黯淡而且短暂
这些文字在最清晰时
已经开始消失,随着转身离开
所有的文字都消失不见
它们的轨迹也在出现后消失
所有的感激和亏欠,所有的
热烈和冷漠,期待和排斥
都在消失的轨迹之中
夜间的灯光是偶尔的光
只能去相信
所有的书都在白天完成它们的一切
漩涡
和挂在墙上的钟类似
吊扇也在旋转中
带来时间,并细细打碎
附着在所有家具表面
随着时间流逝,时间深入内里
人也是如此,时间先作用于脸
再粘附在心脏上
随着血液奔赴远方
因为时间敏锐起来的头脑
在努力发现时间的秘密
发明出永远旋转的仪器和语言
在语言的漩涡中
夏天的吊扇在夏天工作
旁边的挂钟永不停止
暑假记事
我站在商场中庭抽烟
女儿推开玻璃门走过来
我扔了烟头
它划出一道曲线
钻进小小的下水孔中
女儿看到了飞翔、精准和消失
我们一起大笑
感叹刚刚发生的巧合
离开时我们还在笑
似乎只有如此
才能回避
一个人目睹另一个人
消失在黑暗中的无尽悲伤
开瓶器
用了十多年的开瓶器
在开一瓶酒的时候散开了
像老迈的亲人
在重要的器官衰败后
退出了节日的聚会
酒被顺利打开,而开瓶器
死于一场艰难的战斗
它真正的死因是闲置
像匍匐一生的至亲
死于风化、生锈和徘徊
我看着碎裂的金属
记不清开瓶器从何而来
在对往事的胡乱联想中
时间来到了新的一天
我参与了一次沉默的离别
一种寂静
周围安静下来
只有雨声响起,如果仔细听
每一滴雨水的声音都不相同
像每个人都有属于他
自己的面孔、词汇和俯冲
在更多的时间里
雨水只发出一种声音
一只猫扑向幻影后落地的沉闷
有人没有听到这一切
有人听到,他知道
雨还在下
在寂静之中
偶尔的雨滴发出别致的声音
闪烁
充电宝指示灯闪烁不停
有指针的颤动
又快于每一秒的速度
在急促的明灭之中
我们多了一种计量时间的方式
这个充电宝平等地
在这个宇宙中闪烁
它等于日出日落和春去冬来
和亿万颗恒星的诞生毁灭类似
一个人可以用它衡量自己
和普通的熄灭不同,充电宝
会在充满电的那一刻停止
它会一直亮着,但不再闪烁
像一个人成天出现在眼前
这是真正的沉默,是一去不返
深夜的灯光
有时候我会在凌晨
打开厨房的灯,不知道这
会不会打扰到附近的人
当我看向外面,玻璃上
倒映着室内的生活,因为突然
出现,它会带来一阵惊恐
有时我很快关灯离开
一明一暗构成完整的过程
黑暗呼应黑暗
很少的时刻,灯一直亮着
像一个熟悉的人
长久失去了消息
安静的时刻
在清晨,出门之前
周围出现了一阵安静
拖鞋,饭桌,沙发,电视
一些书,一些水果,一些烟
家中所有的物品
全部陷入安静
似乎在等着我快些走开
它们才好开始自在的一天
这种安静也可能从来如此
这些纷扰的物件
这些塑造我们生活的物件
像一群特别的人
从来不会发出声音
开门之声
他收集各种开门的声音
有节奏明快的幼儿园大门
有一扇门在失去力量后缓缓滑动的长音
有一瞬间,也有长得无法忍受的过程
在收藏的后半部分,什么声音都没有
无数的门就是在悄无声息中被打开
他精心收藏了这些无声无息
似乎为了证明这些收藏真的存在
他也悄无声息地打开很多扇门
几千次,或者几万次,他推开一扇门
宇宙深处一片安静,他终究
也会是一个无声无息的人
但确实打开过无数扇门
并且收藏了无数开门声
包括没有声音的声音。下一步
他会给所有没有声音的声音分类
它们的无声各不相同
空烟盒
两个烟盒,相距四五厘米
它们构成一个夹角,一个
正在刺向另外一个
表面的图案像绚丽的夜景
或者浓烈的日出
每个人都可以说上几句
烟盒在灯光下反光
像生活中的一句话
可以燃烧,也往往飘散消失
两个烟盒是空的
只有残存的烟丝和狭窄的空间
既然空了,那么此前
所有对它们的讲述也落空了
传记作者可以写一部壮阔的传记
但不能把一个空洞的人
或者一代空洞的人写得精彩
因为他们空了
空洞的坚固无可替代
后退
女儿专注于沙子
我后退几步,希望把她和沙滩
大海,还有静止的船
一起装进镜头
如果继续后退
女儿是一片纷纷扬扬的光斑
在假日里闪烁
再往后退,退到阳台的躺椅上
女儿和半空中的白云一样
漫不经心从眼前飘过
继续往后退,女儿成了一粒沙子
她的父亲,母亲,还有更多的人
也都是沙子,遍布沙滩
顺从于无休止的海浪
一些书
在临睡前
我会用一本枕边书
去够床头的开关
最近,韩东的《奇迹》
帮我带来了黑暗
林贤治的《人间鲁迅》
《哈德良回忆录》
帮我带来了黑暗
书单可以罗列下去
甚至可以虚构出来,而黑暗
是唯一的黑暗
在永恒的黑暗降临之前
一些书,延缓了黑暗
它们带来了光线的错觉
到最后
到最后,我们只能说,谢谢
并且通过不断重复
让自己身陷在谢谢之中
这是长期训练造成的,谢谢
两个字,是我全部的个人史
谢谢是我最大声的呐喊
也是我最平常的呼吸
谢谢谢谢,谢谢
走遍城乡,清晨和黄昏
在暴雨烈日下或是天高云淡
我和我们都在感谢,互相感谢
又不知道到底是谁谢谁
我们没有另外的语言
另外的时间。谢谢在持续……
远去
他在黑暗中穿上衬衣
感觉反了,就脱下来重穿
可还是反了,刚才是对的
不得不再穿一次
周围更黑暗了
因为时间一直在往前而去
他站在凌晨四点的窗前
体会每一处灯光的远去
一九五三年走远了
一九七九年走远了
甚至一九九九年也走远了
它们时快时慢
一个纷纷扰扰的队伍
在永远离开
他深知,此刻身上的毛衣
羽绒背心加绒棉裤
保暖靴,都是暂时的
行距
优秀的诗歌享受宽松的行距
两行之间的空白
像作者的凝视,或者沉默
或者奔跑、病痛,以及死亡
在阅读中它似乎在缩小
又在无限扩张,成为鸿沟
平庸的诗歌也有宽大的行距
一种空洞又坚定的行距
行距是无辜的,天然的
是最古老的呼吸
也是此刻的职业技能
未来它依然在用自身的空无
讲诉需要说出的一切
诗歌也是类似的事
一团篝火
一起吃晚饭的人
有导演、编剧、小说家和编辑
导演没有一部电影问世,编剧也是
小说家没有写出想写的小说
或许有,暂时存放在某处
编辑编了很多书,自己不看
希望别人也不要看
但一起吃晚饭的人,确实是导演
编剧、小说家和编辑
这一切没有疑问,如果让时间加速
像火一样燃烧,那么,他们的身份
不再重要,重要的是
他们参与了燃烧
评论
于坚
李黎说,灯光照亮一切/让黑暗的事物无边无际……诗不是照亮,倒反而是让黑暗无边无际。这令他的诗深入到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黑暗是充满细节的,而不是一块枯燥乏味的肥皂。这是李黎诗的魅力所在。
韩东
李黎始终身处当代汉语诗歌的写作现场,但他本人的身影却甚为孤独。这种孤独造就了他的作品异样的品质,成熟而不油滑,日常且闪烁尖锐。这是一位考试成绩正常但具有冠军相的诗人,判断力惊人。正是这种稀缺的判断力使他的写作难以限量,假以时日成熟到大成当是一条符合逻辑的必然之路。
张执浩
李黎算得上是一位文学全才,各种文体拿捏自如,且均有不凡建树。但我更愿意视他为诗人同道。李黎的诗歌深得“他们”一派之精髓,又从中深掘出一条独属于己的诗学路径:平实中见奇崛,恬淡里见幽微。这种以小博大,以寡搏众的诗学态度,确保这些诗始终洋溢着动态的生活之光,恍如一束束垂直的光柱,抵达了广阔而深邃的夜空。
朵渔
李黎是那种真正触及诗之本质的写作者,诚实、纯粹,像一个生活里的大贼,总能在美妙无比的叙说中窥见世间的真相。
里所
李黎善于听见寂静的声音,他格外关注事物微小的变化、人心的变迁、万物交汇的瞬间,他的叙述也非常细腻从容,这都让他的诗歌呈现出一种平静、匀称的质地,同时又不失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