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9日下午,由百花文艺出版社主办的“父亲的南角墩:周荣池散文集《父恩》分享会”在扬州钟书阁举行。苏州大学特聘教授、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房伟,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特聘教授周卫彬、百花文艺出版社《散文海外版》执行主编、《父恩》责任编辑王燕与作者周荣池一起,分享《父恩》的创作心得,畅谈各自在这本散文中所感受到的父爱。
房伟表示,周荣池写父亲的细节丰富,原本可以写成小说,但是散文又是更为适合的文体,能够最真挚,最毫无掩饰地表达对父亲,对乡土的深情的爱。书中的父亲生命中有很多坎坷,用文学的笔触呈现命运,强烈的悲剧感十分震撼人心。暴躁的、无奈的、倔强的、充满爱却无法表达的父亲,和乡土关联密切。我们无法面对失败的父亲,散文把我们心中的隐秘都写出来了。
作者最终理解了父亲,也就理解了自己。周荣池的语言很有特点,江苏作家写乡土善于用抒情的方式,周荣池的语言是限制的炸裂感,用冷静的简练的语言去书写。写母亲去世时,只有父亲用棉花来试母亲的鼻息,这个场景很感人,这是一种现实主义的力量,这种文字具有巨大的艺术张力,这是让散文回归本真。
周卫彬表示,《父恩》用大力气写出了真诚,将生活中的苦难完整呈现出来,只有真诚是抵达文学真实的途径。《父恩》中的十篇散文以时间为线索,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叙述,看到这位父亲读者也就想到自己的父亲。作者最终理解了父亲,理解了里下河的乡村。周荣池作为一名里下河出现的作家,用自己的写作提供了一手经验,如同费孝通《乡土中国》的文学版,再次印证了真情的力量特别打动人心。周荣池在写作时,用旁观者来观察自己的成长,抵达美学的新境界。
王燕表示,写父亲的散文作品很多,大多体现为父亲是一棵大树,是一种依靠。但是在《父恩》中,父亲更像是一种鞭策,不是传统的温情脉脉,书中有很多这样的描写,反而塑造了孩子有一种感恩的心。周荣池敢于把这些内容拿出来进行文学创作,是需要勇气的。
《父恩》作者周荣池表示,这些年来,他一直都是游走于乡村和城市之间的书写者。好的散文就是要回归日常,回归常识,才能写出最为真实的城市和乡村。《父恩》在写作过程中不断修改,对于文学创作者来说,文字美学的把握和建设很重要,这是技术层面的问题,也是心灵层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