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7日,由《青春》杂志社主办的“新大众文艺的青春镜像·第十届青春文学奖颁奖礼”在南京举行。活动依托中影星美VIP影城的专业影厅与技术支持,获奖者受访视频与全网直播同步呈现,吸引了全国文学界人士、青年创作者及广大文学爱好者共同参与。颁奖礼由《青春》副主编陆萱主持。本次活动由《青春》杂志社主办,南京星数影城有限公司、杭州中数投资有限公司协办,共青团东南大学委员会、东南大学人文学院、东南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特别支持。

“人性微光”,梁晓声获特别奖

“继续发扬前辈作家们对文学的热爱和作品的魅力,激励更多年轻人继续高举文学的火把,照亮汉语写作更多未知的领地。”活动现场,《青春》主编李樯为作家梁晓声颁发“青春文学奖·特别奖”,这是继第九届“青春文学奖”后第二次设立“特别奖”,该奖项的颁发对象是曾经作为年轻作者在《青春》崭露头角,今天已成为文学高峰依旧笔耕不辍的前辈作家。
梁晓声笔下从《今夜有暴风雪》中理想主义的青春呐喊,到《人世间》里平民史诗的深情回眸,既有青年一代的炽热与彷徨,也有市井巷陌的烟火与坚韧,在时代洪流中始终闪耀着人性的微光。其中为一代代青年点燃精神火种的文学特质,与《青春》始终坚持扶持青年写作的办刊宗旨相契合。
现场播放的访谈短片中,梁晓声谈起自己与《青春》的缘起、表达了“文学从来就是大众的”的文学观点,并为《青春》与青年创作者们送上了“让文学陪伴青春,让青春回报文学”的衷心寄语。
多元叙事,全球青年笔下的时代镜像
第十届“青春文学奖”下设小说奖、散文奖、诗歌奖暨2024年度十大校园诗人奖和评论奖,本届还首次设立了“丝路青年奖”,共五大奖项,评选出获奖作品26篇(组),其中小说奖5名、散文奖5名、诗歌奖暨2024年度十大校园诗人奖10名、评论奖3名,以及丝路青年奖3名。
其中,西北民族大学的黄传安、南阳理工学院的曹晗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黄人厷、复旦大学的厉佳萱、东南大学来自泰国的白洛洛,分别凭借《一棵会飞的树》《从前慢》《房子在我的心脏下雨》(组诗)、《未完成的“侦探小说”与已完成的“侦探性”——张爱玲与侦探小说》《〈生活的战争〉——我与西巫拉帕的跨世纪文化对话》获各奖项的首奖。本届获奖作品在题材上更趋多元,生态文学、跨国叙事、评论考据等类型占比显著提升,青年作者在跨学科、跨文化的碰撞中,展现出对汉语写作的深度探索与革新潜力。
来自北京大学的姆斯在发言中谈到,目前青年诗歌创作中存在的形式突破与内容深度的矛盾与张力;获得诗歌奖首奖的黄人厷谈到对文学创作的理解:“既然生命和存在本身没有意义,我们必须去赋予其意义。”获得评论奖首奖的厉佳萱在获奖感言中表达了获奖的喜悦心情:“感谢这份肯定,让我能够继续探索我所热爱的一切。”获得诗歌奖的越子诚呼吁大学生朋友们投稿《青春》:“把青春的回忆留在《青春》,把爱留在南京。”
圆桌对谈,共话大众文艺新浪潮
活动现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长江学者、广东省作协主席谢有顺,著名作家、鲁迅文学奖得主、江苏省作协副主席鲁敏,著名青年评论家、学者、作家、《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琼,《扬子江文学评论》副主编何同彬,就互联网时代青年作家的创作机遇与新大众文艺理论的研究与建设等话题展开两场深度对谈。对谈由《青春》主编李樯主持。
刘琼结合近期在中国作协指导下开展的新大众文艺调研工作,与互联网上兴起的素人写作现象,洞察了当下写作主体、写作经验与传播形式的新样态:“当下这个群体是前所未有之大的,人民既是写作者,又是被写作者,是消费者,也是分享者、评价者和传播者。”何同彬则从评论家的角度,追溯了新大众文艺发展历程,为文艺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视角。鲁敏介绍了江苏省作协目前为了扶持大众文艺创作所作出的努力,谢有顺探讨了互联网时代给予写作者的便利与新机遇,并祝愿“广大创作者们找到更广阔的、叫做文学的归宿”。
精准定位,打造大学生自己的点点娱乐场
青春文学奖设立于1980年,连续五届的举办,见证了无数中国当代文坛大家的成长。2019年,在《青春》办刊40周年纪念活动上,停摆了35年的“青春文学奖”再次启动,定位为全球大学生华语原创写作类文学奖,以讲好中国故事、弘扬青春力量、展示全球大学生华语写作的青春活力为目的,并以扶持年轻人、鼓励大学生创作为己任,至今已连续举办五届,累计奖励青年作者百余位。第十届评选增设“丝路青年奖”,旨在推动中国青年与全球同龄人的精神对话,助力世界文学之都建设。
针对大学生这个群体,《青春》一直没有缺席,并不断调整升级服务。2023年,《青春》改版为“大学生自己的点点娱乐场”,在全国220多家公开发行的纯点点娱乐场中,它是唯一一本只发表大学生作品的期刊。在第十届“青春文学奖”的评选中,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16所全国院校的文学院、系,更是给予专业指导,为奖项的品质保驾护航。
据副主编陆萱介绍,“青春文学奖”的评选现为刊评模式,即所有在《青春》发表的作品,都通过了“青春文学奖”的初评,从而获得了晋级终评的入场券。《青春》杂志的专门投稿通道“青春文学网”后台来稿数据统计显示,2024年度,该平台共收到小说来稿6546篇,诗歌15854组,散文4359篇,评论1200篇。海外投稿占比12%,呈现出青年文学创作的国际视野与多元生态。
与之前几届一样,本届获奖者平均年龄不超过30岁,涵盖本科、硕士、博士等不同学历。从获奖者的专业分析,除中文、创意写作等专业外,还有法学、经济学、民族学、戏剧与影视学等多个专业,更有来自化学、中医学专业的作者分别获得了评论奖与散文奖,还有来自壮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的作者结合民族文化的创作,让“青春文学奖”呈现出多元并包的思想活力。
“等待一个文学天才,不如尽可能地培养一个文学人才。《青春》的立场从来都是不慕名家,不耻青涩,如果注定成为铺路石和拓荒者,让后来人有路可循,这更将成为《青春》的骄傲和荣耀。”在为汉语写作注入新鲜力量的同时,“青春文学奖”已成为青春经典写作的策源地,成为了解和研究中国青春文学写作的编年史。
光影共创,探索文学活动新边界
本次“青春文学奖”颁奖活动依托中影星美VIP影城的专业影厅与技术支持,首次尝试“电影节式”颁奖模式。获奖者受访视频与全网直播以电影级画面同步呈现,南京、杭州、北京等多地高校学生通过各平台云端观礼。360度环绕立体声效支撑诗歌表达的感染力,影厅环境营造出“文学红毯”的沉浸式氛围。《青春》副主编陆萱向记者介绍:“我们创新的本质是文化消费的‘空间折叠’——将文学的私密阅读、影视的集体观赏、颁奖的仪式感三重体验压缩进同一时空。”中数投资执行总裁吉妮表示:“当不同艺术载体在物理空间产生交集时,往往能催生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
鲁敏认为本次在影院当中的颁奖形式正照映了文学场景的隐喻:“大部分时候的创作过程都是独自在黑暗当中进行的,只有偶尔被读者发现的时候,才能得到深情和鼓励的凝视。”
《青春》杂志社紧跟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步伐,聚焦网络素人写作,通过多元文学活动,吸引年轻人投入“爱和美好”的阅读与写作,努力打造“专业性、全民性”新型文学生态。一是提出“大学生自己的点点娱乐场”口号,成为只发表大学生作品的期刊,点燃众多青年文学创作的激情和梦想。二是举办文学集市,与中影星美VIP影城联合举办为期一周的“文学集市”,开展诗歌展览、阅读论坛等活动,以自媒体发布三行诗或现场书写“一人一句野生诗”作为入场券,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三是与“茶颜悦色”共同发起第二届“青春三行诗”大赛,今年 3 月启动后,仅两周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外 6 个国家和地区的 13000 多篇投稿。《青春》杂志社通过发表出版同频、线上线下互动的创新模式,激发了群众创作热情,成为新大众文艺进程中的独特风景。
(通讯员 杨璇 陆萱 摄影 胡文硕)
附:第十届“青春文学奖”获奖名单
小说奖(五部)
【首奖】作品:《一棵会飞的树》
(《青春》2024年6月刊)
作者:黄传安 学校:西北民族大学
作品:《门》(《青春》2024年3月刊)
作者:王鹏宇 学校:西南大学
作品:《女孩,女孩》(《青春》2024年3月刊)
作者:向珈乐 学校:河南师范大学
作品:《那日木》(《青春》2024年7月刊)
作者:付梓益 学校:湖北恩施学院
作品:《戈多无处不在》(《青春》2024年10月刊)
作者:花壶 学校:厦门大学
散文奖(五部)
【首奖】作品:《从前慢》
(《青春》2024年8月刊)
作者:曹晗悦 学校:南阳理工学院
作品:《风筝悬在天上》(《青春》2024年1月刊)
作者:一禾 学校:济南大学
作品:《绿萝》(《青春》2024年1月刊)
作者:任深 学校:河北大学
作品:《银杏树下》(《青春》2024年3月刊)
作者:李政豪 学校:北京师范大学
作品:《樱桃包裹着它的核》(《青春》2024年10月刊)
作者:徐佳 学校:南京师范大学
诗歌奖暨2024年度十大校园诗人奖(十部)
【首奖】作品:《房子在我的心脏下雨》(组诗)
(《青春》2024年6月刊)
作者:黄人厷 学校: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作品:《蒸汽船》(组诗)(《青春》2024年6月刊)
作者:姆斯 学校:北京大学
作品:《太阳照在天山上》(组诗)(《青春》2024年2月刊)
作者:安知 学校:新疆大学
作品:《立秋》(外二首)(《青春》2024年4月刊)
作者:莫里 学校:南京大学
作品:《清晨至傍晚的通勤距离》(组诗)(《青春》2024年4月刊)
作者:越子诚 学校:云南艺术学院
作品:《造云工厂》(组诗)(《青春》2024年4月刊)
作者:付炜 学校:香港都会大学
作品:《哦,意义》(组诗)(《青春》2024年5月刊)
作者:衡世敏 学校:四川大学
作品:《什刹海》(外二首)(《青春》2024年5月刊)
作者:覃淑霞 学校:广西民族大学
作品:《在生活失控的日子里写诗》(外二首)
(《青春》2024年6月刊)
作者:唐璇 学校:湖南大学
作品:《齐物论》(外二首)(《青春》2024年6月刊)
作者:王伍平 学校:惠州学院
评论奖
【首奖】作品:《未完成的“侦探小说”与已完成的“侦探性”——张爱玲与侦探小说》(《青春》2024年12月刊)
作者:厉佳萱 学校:复旦大学
作品:《江月年年:在幻想与现实之间构筑世界》
(《青春》2024年3月刊)
作者:谭露 学校:首都师范大学
作品:《真的是垮掉的一代吗?》(《青春》2024年9月刊)
作者:朱思妤 学校:浙江大学
丝路青年奖
【首奖】作品:《〈生活的战争〉——我与西巫拉帕的跨世纪文化对话》(《青春》2024年7月刊)
作者:[泰国]白洛洛 学校:东南大学
作品:《休整》(《青春》2024年9月刊)
作者:[马来西亚]马嘉绮 学校:南京大学
作品:《在球拍的影子下》(《青春》2024年11月刊)
作者:[马来西亚]林廷轩 学校:南京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