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0日上午,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安庆前言后记书店共同主办,安徽省安庆市作家协会协办的长篇散文《父恩》分享会在安庆前言后记书店举行。分享活动由安徽省作协副主席江飞主持,安徽省作协副主席胡竹峰,青年评论家周聪,作家魏振强、储劲松以及《父恩》作者周荣池参与分享,现场及线下数千名读者参与互动。

胡竹峰认为,《父恩》不仅是一个儿子的私人记忆,更是一部中国父亲的史诗。翻完最后一页,你会明白:最好的文学,永远生长在真诚的泥土里。大多人对父亲形象的书写存在“王顾左右”的避让感,而周荣池的《父恩》则以近乎“鲜血淋漓”的坦诚,将生活真相与往事细节全盘托出,不掩饰父亲的酸楚、脆弱与暴躁,呈现出更彻底的现实主义精神。
魏振强谈到《父恩》用笔极其坦诚、克制,文字充满诗意和哲思。他笔下的父亲是天下人的父亲,也是他自己独有的父亲。他在文体实践和人物塑造方面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在文章的最后,他不停惦记老兄弟“马子”,终于与儿子寻找到他时,与对方抱头痛哭,这是一个男人对另一个男人的怜惜,也是对垂老自己的一次深情拥抱。一个男人的深情呼之欲出,令读者从不安走向欣慰。
储劲松认为《父恩》叙述的语调是冷静的,甚至是冷峻的,带着粗粝的生猛。语言质直、厚实、干净,像南角墩的土地与流水,又穿插着自然、深刻的哲思,使文章充满了柔韧的张力。这些哲思就像文中的三荡河,静水流深,自然而然。同时《父恩》的书写也非常大胆。他把父亲、母亲、奶奶、族人、乡亲们的善与恶、美与丑、促狭与坦荡、竞争与冷漠、对抗与不安、血性与畏缩,几乎没有遮掩地直书纸上,把活生生的现实呈现在读者眼前。
周聪认为《父恩》倾注了作者大量的心血,六易其稿,足见作者严谨、认真、务实的写作姿态。从语言风格上来看,《父恩》采取了一种近乎白描式的手法,冷静而节制,在不动声色中将父亲的形象毫无保留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此外,大量俗语、方言、歇后语的运用,符合人物的性格,使得整部作品更具民间性与地域色彩。
江飞在分享会学术总结时认为《父恩》是一本献给父亲、献给村庄、献给时代也是献给自己的一本大书。书中的父亲是南角墩里诸多父亲中的一个,更是千千万万中国父亲的缩影。作家周荣池以朴素白描的语言为刀,不加隐晦地把父亲苦难而伟大的一生剥显出来,把村庄半个世纪以来的沧桑变化描绘出来,“有这样的父亲,村庄的一切依旧会永恒成立”,父亲和那个让他又爱又恨的村庄最终融为一体,正如作者和他又爱又恨的父亲最终拥抱和解。
《父恩》作者周荣池表示自己带着新书来安庆与同道和读者分享,是一次文学“走亲”之旅,正如活动的主题所言“回到光阴的深处去感恩”,是日常生活让我们的写作更加冷静与坚定。《父恩》一书中提到了我舅舅当年来安庆谋生的细节,应该说这里也成了我的某种源头。而作为写作者更应该回归到源头和常识,就是要琢磨好每一个词,写好每一个句子,回到传统意境和笔法的书写之中,去叙事、写景、抒情。只有这样,我们的散文才能更多地回到现场,回到大地与本源,为云朵、河流以及大地去书写。(海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