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期 “中国作家•雨花启东读者俱乐部”“阅读与畅谈”读书交流实录

2016年11月21日 09时58分 

  

  主办:启东市文联、启东市作家协会  

  承办:中国作家·雨花启东俱乐部、启东市图书馆  

  主持:李新勇 

  记录整理:黄丽娟  

  时间:2016120日(大寒节气) 

  核心文本:汪曾祺短篇小说《受戒》

         刘荒田散文小品《城市的气味》《抄袭人生》《人生静静地流去》《美的奇袭》

   

  李新勇:各位文友好,很高兴,咱们的第七次悦读会如期进行。以后,我们将定于每月的19号或20号举行悦读畅谈会,大致都在节气上,美其名曰“文学的二十四节气”,全年计划开展12场“悦读与畅谈”读书交流活动,欢迎大家积极参与。下面,我们先来交流汪曾祺的小说《受戒》,可以从语言、题材、结构等方面各抒己见。

  

  《受戒》的语言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  

  李新勇:我先来抛砖引玉下。汪曾祺的《受戒》是一篇经典的短篇小说。其最大的特色是散文化的语言,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句句精心,几乎没有可删可减的句子;浓淡相宜,疏密有致,韵味无穷。可见汪曾祺先生了得的语言驾驭功夫。  

  黄丽娟:我也有同感。一直很喜欢汪老的文字。觉得汪老的小说散文味儿很浓。如果要用颜色来形容他的文字的话,那么清雅淡白是最恰当不过的了。读这个短篇《受戒》,就像有一股清凉的风迎面扑来。文字很简朴,很直白,以短句居多。比如,小说中人物对话异常简洁,却又十分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对人物外貌性格的描述以及对景物的描绘,也都是那么生动优美,读之令人感到很愉悦。  

  徐刘杰:对,《受戒》的语言比较口语化。形容人的形象两个字:黄胖,声音也不像钟磬,倒像母猪,聪明么?难说,打牌老输。  

  李新勇:当小说写到已经不像小说的时候,小说成功了。现在好多小说太像小说了,反倒显得做作。倒是这样看似生活记录的小说,更多一份真实,充满了人间烟火。  

  钱周全:《受戒》这篇小说无论从主题立意,还是谋篇布局、语言表达,都堪称完美。语言自然清新,既浓彩重墨,又惜字如金,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樊惠彬:汪曾琪的小说语言一如他的散文《花园》《我爱昆明的雨》等的语言,清新、明了、简洁,绝无摆谱之嫌,更无贫嘴之陋习,值得今天写小说的一学。  

  王祝映:读汪曾祺的小说《受戒》,想到了《边城》,看到了沈从文的影子,感到了世俗生活中活生生的温暖,迷蒙的、诗意的。  

  黄萍萍:汪曾祺的《受戒》文字干净,情节简单,散文味十足。那个“四十三年前的梦”,我看成是汪曾祺的温良情怀对人性美的渴求和再现。  

  朱国飞:读汪曾祺的小说,觉得有一种文体的美,那就是一种浸透着作者诗意的人情世故之“味”。他的书面叙述语言平淡简约又含有诗意,就是那种“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化简约为神奇的那种。  

  刘善云:读完《受戒》,其感觉与其说是在看一篇短小说,倒不如说是在欣赏一篇文字既平淡又优美,格调既单纯又清新的散文。小说有主线,但没有矛盾冲突;有故事,但没有动人心弦的情节。淡淡叙来,既有“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感受,也有深深牵动人内心的情愫,仿佛在心灵深处,象小和尚头上的戒疤一样,也深深地刻下了一道不可磨灭的印记。

  施星慧:读《受戒》感觉就像手上拿着颇有滋味的食物舍不得放下,吃完舔舔手指意犹未尽。小说语言质朴、明净,字里行间透着清新雅致,无半点刻意雕琢的痕迹。读来仿若拂面微风携着缕缕丁香的气息。  

  李新勇:汪曾祺的小说如同四川人摆龙门阵,娓娓道来,徐徐而谈,故事看似平淡,却趣味无穷,表现了一方水土的风土人情,无处不表现出冲淡平和之气。写文学作品,其实就是在写语言。倘若语言无味,文学大厦是不存在的。语言的驾驭能力是作家的基本能力。每个作家一生都在铸炼自己的语言。当每一个字都带上作家本人的印记、脾气和气味。当然,“语言的个性化”不等于“语言的私人化”,个性化的语言是有魅力的,受人欢迎的;私人化的语言相当于自言自语,作者不需要别人看懂、听懂,所以读者也就没有必要卑躬屈膝、俯身屈就。

  

  《受戒》有太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李新勇:刚才,大家主要对小说的语言进行了评价,下面再来说说小说的情节、主题以及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钱周全:小说题目是《受戒》,内容却是处处犯戒、破戒;表面写与世无争的佛教戒规,本质在为自然人性呐喊;小说对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高邮农村的生活进行了全景式的细致描摩,看似随意,却是精心取舍,处处围绕着“犯戒”这一中心。  

  徐刘杰:在我看来,受戒,无荤戒,无杀戒,无赌戒,无色戒,戒不掉追求美好的自由。 

  姜利宾:初看《受戒》这个题目,就觉得这是一件特庄严、隆重的宗教礼仪,不免由人肃然净心。及至看完全文,不禁莞尔一笑。盖因此文意在以“受戒”之名行“不戒”之实。  

  朱国飞:小说《受戒》的最终含意是小和尚出家,但在不经意间,小和尚的“受戒”只是一个形式,真正的“受戒”是小和尚明海的出俗。  

  樊惠彬:从明子的受戒到出戒,其主旨非常深刻,让人感悟到人性力量的强大,自然规律的不可抗拒。一切强加于人的东西终究不会长久。  

  陈陌:小说中每一个和尚都饱食烟火,与凡人并无两样,只不过身处“荸荠庵”,表面给自己披上了一件“佛”的外衣而已。小说就是这样,用背于常理与现实的情节,向我们讲述了一个近于荒诞的故事,从而达到讽喻现实的目的,引人深思。  

  陈艺文:小说写了一个我们相对感到陌生的世界,所以,题材就很吸引人。小说情节也很缓慢,但时时给人惊喜,仿佛就在欣赏一幅别具特色的民俗画。  

  黄丽娟:的确如此。小说中情节没有大起大落,没有故弄玄虚,就这么不急不缓,拉家常式的娓娓道来。小说刻画了两个小人懵懂、青涩而又纯洁美好的爱情。这段感情非常清新,非常干净。小说结尾那段景物描写,勘称神来之笔,巧妙地刻画出了两个小人互相表白心迹后的激动兴奋之情,相信他们的爱情会如眼前的景物一样的美丽。  

  李新勇:这段景物描写,看似白描,其实是着墨带彩的,是一幅浓郁的世俗风情画。看到这幅图景,小明子和小英子的最后可想而知。  

  王祝映:结尾处那段人物对话也写得泼辣鲜活,令人荡气回肠、心驰神往。英子的活泼率性,纯情告白,令人喜不自禁,令人心花怒放。结尾芦花荡美景丛生,人景辉映,以景结情,情融景中,也令人浮想联翩。  

  施星慧:还有,文中大量风俗民情的描写为突出人物做了足够的铺垫,将读者带进了一个清明世界,所有人都自由自在,没有束缚、没有压抑,这样的生活场景对于任何一个时代的人来说都是一种诱惑,人情美与人性美永远都值得追求。 

  刘善云:小说场景的描写很细腻,很真实,说明作者观察事物很细很实。场景细,使人阅读时,容易进入你的小说中,有身临其景感受。场景实,容易使读者“物质变精神”,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使作品在读者心中,鲜活起来。  

  黄萍萍:如果说小说有深刻的主题和含蓄地讽刺,那也是历经劫波看破俗尘后的云淡风轻。他的伟大,正在于我不说、你也懂的那种会心和共鸣。  

  姜利宾:我想,戒与不戒都是人类自找的束缚和桎梏,屏除一切陈规陋见,观心自在。当青桩轻盈地掠过芦苇荡,庵赵庄的一切都充满了蓬勃生机,那正是我们梦寐以求的自由,也正在作者想要表达的真正意愿。  

  李新勇:赵庄的菩提庵也叫荸荠庵,在这里和尚可以结婚、可以杀猪,跟普通人并无二异,不同的是他们会念经、会作法、会安慰活着的躁动不安的灵魂。他们的神秘就在于他们不神秘,充满七情六欲。他们很可爱,他们是人,而不是神。所以,伟大的佛性其实就在人间烟火之中,就在普通平凡的人性之中。  

  朱国飞:汪曾祺的小说“返朴归真”返回自然的本真,他的简约和淳朴,是否也是叙述中国经验的一种写意与创新?如果我们只是喜欢工笔胜过写意,只是喜欢油画胜过水墨,只是喜欢浓稠强烈的色彩和高度饱满的腔调,而不喜欢含蓄蕴藉或者淡泊明志的低吟浅唱,那我们的小说话本中岂不缺少了许多优美的篇章,而变得清高和寡而缺少地气?  

  孙剑:朱老师说的真好。读这篇小说,给我的启示也很多。它拓宽了我们的写作视域,让我们善于去寻找独到的题材。生活中不缺乏题材,关键是有没有发现。这太重要了。 

  樊惠彬:也启迪我们对生活的观察体验要实在、深入。汪曾祺对每个人物、每个细节的描写都是那样的具体、细腻、准确,让人相信就是这一个,就是这样的,正如汪先生自己所说,这是“靠的“。这种“靠的”依赖于对生活的尊重、深入体验与深刻理解,而绝不是随心所欲、意想天开地编造。  

  

  褒贬不一刘荒田  

  李新勇:各位都畅所欲言,非常精彩。在读经典小说的同时,我们也选取了一组时文——刘荒田先生的一组散文。刘荒田生于广东台山,当过知青、教师,1980年移居美国,长期在报纸上开辟“假洋鬼子”专栏,是美国著名的“草根阶层”作家。这组文章刊发在《散文(海外版)》2016年第一期上。接下来,我们就来交流下。  

  黄丽娟:总的印象是先生的散文短小精悍易读,字里行间既有思哲的理性思考,又有贴近人心的人文感受。个人觉得文体上更接近于随笔。他的书写不是无病呻吟,也不是小资清谈,而是对生活多人生对社会的思考,是有深度的表达。比如《城市的气味》,他从独特的视角——嗅觉,感受一个城市的气息,描摹市民的日常生活。一个城市的气味,说白了就是一个城市的特点,一个城市的历史缩影。恰巧,我也写过一篇有关城市气味的文章《糯》,而我则是从味觉的角度去写一个城市的味道的。我觉得南方一些城市如苏州等江南水乡,就有糯一样绵软温婉的质地。  

  施星慧:其实,人也是有气味的。只是散发出的气味是让人乐于接近还是敬而远之就看各自的修行了。  

  刘善云:我也有同感。作者观察生活细致,善于发现题材。《城市气味》文中,一句“对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印象,如果光凭眼睛,你会倾心于它的景致,但要真正喜欢上它,留恋它,还需嗅觉的认可。”告诉我们,眼见的,是表象,而要真正喜欢上它,要靠味觉来品。对城市、一个地区如此,延伸开来,对文章,对人,对事,更是如此。只有通过品,才能品出味道,品出内涵,品出情理!  

  王祝映:刘荒田的《抄袭人生》于人生的细微处,觅得人生的精微,人生是重复的。昨天和今天,今天和明天,没什么两样。健康平安认真地活着就算是过好每一天了。 

  黄丽娟:生活是单调重复的,可人的精神能否“向上”,能否日新月异?我想到这样一句话:将日子过成诗。我想,重复单调的生活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没有一颗充满活力的心,没有一颗富有诗意的心。

  陈陌:刘荒田的文字善于抒情议论。他善于撷取生活中平淡的一个片段或一个场景,展开抒情和议论,从中坦露心灵,或褒或贬,既富情趣,又发人深省。比如《城市的气味》一文,他就用自己灵敏的嗅觉去感知一个个城市,从气味中判定自己对一个城市的亲昵程度,视角独特,与众不同。《人生静静流去》一文,他在一次洗牙的过程中,信马由缰的放牧思想,细细碎碎地议论,不紧不慢地剖析人生,透彻全面地体验生命。  

  钱周全:刚才黄丽娟老师说这组散文更像是随笔,我也这样觉得。但个人觉得这组散文内在韵味比较淡,写得有点直白了。  

  朱海峰:哈哈,我也有类似的想法,只是刚才不好意思说出口来。读这组散文,没有读到心里去的那种感觉。  

  李新勇:其实,他的文字最大的特点是老练泼辣,抒情和议论恰到好处,融合非常好,自然流畅,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有真实性格,非常率真。也许是因为生活在美国,处于东西文化的夹缝中,他看待事物的视角总是那样新颖别致,他发现了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他写出了别人没有写出的东西。我喜欢他的文章的理由还有,他的语言具有现代气息,富有活力和张力。换句话说,从其文字中能感受到某种生命力,他的文字有别于那种暮气横秋、死气沉沉、四平八稳的大陆许多无趣的散文。

  

  结束语  

  李新勇:不知不觉,两个多小时过去了,今天的讨论非常热烈,有碰撞,有亮点,有惊喜。读是为了促进写。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三点创作体会:1.注重语言,找到语言的支点。也就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表达,使这种表达形成自己自己的独一无二的风格。2.表达你的发现。《散文》杂志封面上有一句话:表达你的发现。如果一篇文章从头到尾都是别人的观点,都是别人说过的话,虽不能说是作者的可耻,但也可说作者无聊。内容和语言的个性,是作者(作家)的立身之本。3.写一写家乡启东,努力寻找立根乡土的题材,目前的中国正从传统的乡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变,农业文明正在退缩,各种气息杂揉的“现代”扑面而来,面对这样的获环境,我们不能退缩,不能躲闪,写出来,说不定就是中国经验。  

  朱海峰:请公布下下次阅读的篇目吧。  

  李新勇:今日大寒而不寒,室内暖意融融,通过这个活动,以读促思,以思导写。下次交流分享石一枫的中篇小说《地球之眼》,时间是219日,恰逢雨水节气,使人突然想起一首歌:万物生。请大家提前阅读,做好交流分享的准备。

  

文章来源: 责任编辑:点点应用最新版本的下载 【打印文章】 【发表评论】

主办单位:taptap下载的游戏

版权所有 taptap下载的游戏

苏ICP备09046791

Baidu
taptap点点官方认证